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熙:豐富「高才通」內涵的好舉措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回歸26年,適逢當前變幻莫測的國際環境,香港既面臨挑戰,亦迎來機遇。在此關鍵的歷史節點,特區政府提出「搶企業、搶人才」,則務必要跟隨國家發展順勢而行,做好大灣區建設,搶國家所需之人才。近日,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公開表示正研究放寬去年底實行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申請門檻。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次好機會,能讓相關計劃與國家所需更精準對接。

有不少人認為政府若真的放寬「高才通」計劃申請要求,是降低人才來港門檻,無法保證人才質量。筆者對此抱不同意見。

擴闊「人才」範圍

首先,根據政府目前透露的資料,即是將計劃範圍拓展至未被納入世界百強大學的內地大學,以及國際上一些主力提供專門課程的院校,與其說是放寬,不如說是因應香港和國家現狀,針對地調整計劃。筆者認為,何謂「人才」並無單一定義,而目前來講,只要是對解決香港未來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對構建大灣區能夠帶來幫助的,便可謂之「人才」。

其次,當局所謂的世界百強大學名單,其實由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及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等4間機構名單組成,其中包含共計逾150間大學。而當中有以下幾點主要問題:

其一,雖然世界百強大學排名過去確實在國際享有一定信譽,但近幾年逐漸浮現不少批評聲音,當中包括其受商業與主觀因素影響,公信力下降;

其二,名單中羅列的大學,雖然也有中國內地及香港的高等院校上榜,但不難分辨出,絕大多數上榜的院校都是來自英美兩國的院校,其次便是法、德等歐洲地區及新加坡;

其三,榜上有名的不少大學都是綜合大學,因此排名較前,但容易給予公眾該校每一科目都名列前茅的錯覺,間接助長了「沙紙比專業更重要」的風氣。

筆者過去亦曾自問,這些來自全球百強大學的學生是否真的適合香港,能否迎合香港所需?英雄莫問出處,非全球百強大學出身,但本身具備一定專業領域知識及創新概念的人,是否就不是人才呢?而政府研究調整高才通計劃,正正回應了筆者的自我疑問。

放眼東方世界 不能盲目跟隨西方標準

政府近年有對人力規劃展開相關研究,但研究數字滯後,未能追趕目前瞬息萬變的社會變遷,有很多新工種產生,舊工種亦在不斷衍變中。因此,筆者十分鼓勵特區政府在搶企業、搶人才方面實踐創新思維。既然國家「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定位清晰,那特區政府就要加大力度,吸引對建設創新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有裨益的人才,例如醫藥科技、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人才。

最後,筆者認為,隨着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不穩定因素日積月累,香港也應調整思維,不能盲目跟着西方社會和標準依樣畫葫蘆。術業有專攻,除吸引西方國家高校人才,更要放眼東方世界未在百強大學之列,但有自身特色專長的外來人才,如此可能更能夠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做到人才「國際化」的效果。只要計劃做實、做穩,定能結成纍纍碩果,行穩致遠。

作者是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兼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