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銜春、紀緯紋、周子航:在變局中重塑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隨着今年6月下旬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關於香港競爭力的討論,再一次活躍於社會和媒體上;而比較香港與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力變化,更是必然的焦點。

多年來不少學者和媒體,都有意識地比較兩城在諸如政府行政效率、經濟增長速度、基礎設施提升、法規與稅務等營商環境優化等方面的表現。針對近年香港競爭力遜色於新加坡,有識之士提出了各類產業、人力資源和城市規劃等發展建議。

雖然筆者認同個別見解,但筆者更為着重競爭力的概念認知及現實上的雙重意義,認為有關討論必須慎思明辨,才可認清當下影響香港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作出有意義的評價和提出適切建議。

「競爭力」乃動態概念

筆者認為,面向國家和城市的競爭力,是經濟全球化下的產物,也是一個動態概念,因此當世界在變,概念亦要相應調整。其次,一地之競爭力,既是橫向跟其他經濟體比較過去的表現,更是反映一地對往後發展的預備,即對未來所需要素的及時投入。

過去數年的中美和諧關係不再、去全球化趨勢和新冠疫情,已對香港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造成長遠且結構性的影響,在橫向比較上亦反映出一定劣勢。本文再以新加坡作出兩點比較。

首先,兩地產業結構的不同,導致在抵禦危機時的韌性顯出差異。香港經過數十年騰出製造業換來國際金融業後,2021年其服務業佔總GDP(本地生產總值)份額的93.7%,而製造業僅佔1%;反之新加坡在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為導向的製造業下,服務業佔總GDP份額的69.8%,製造業仍佔22.3%。

香港與新加坡的產業結構相比,在全球經濟活動聯繫緊密、金融市場繁榮時,香港由於甩掉了製造業對土地、勞動力有大量需求的「負擔」,相對更具優勢;而當全球經濟不景氣、去全球化趨勢明顯時,製造業就成為穩定經濟、創造本地就業及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蓄水池」,吸納本地過剩的資本和勞動力。

香港獅城的不同境况

其次,雖然香港以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全球網絡而聞名,惟所謂的國際,卻是以傳統西歐和美國市場為主導;然而在當前國際局勢影響下,香港與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正面對不同境况。在美國以「友岸」和「去風險化」取代傳統經濟效益的趨勢下,新加坡更為受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經濟體的青睞,並成為其在亞太地區投資的「據點」;反之,香港則感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打壓與外國直接投資轉移的風險。

此外,香港在歷史上一直作為西方國家投資中國內地的門戶窗口,惟隨着內地城市如上海、深圳和廣州進一步開放,「借道香港」的投資路徑已不是外商唯一選擇。由於香港與新加坡都以金融業為支柱產業,因此這種競爭仍會在一段時期內持續下去,香港所面對的劣勢亦不易改變。

面對充滿動盪並正發生範式改變的國際政治、經濟與市場環境,如何通過政府和市場手段,重塑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從優化產業結構以至整體經濟發展而言,靈活應對及保持韌性是維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前者可見於本地企業長期的經營文化,相信一眾企業家可在短期內發展出新產業活動和拓展新市場。然而,後者就需要政府適度的掌舵以作配合。例如特區政府雖然已有再工業化的願景,但策略和制度系統有待完善。

需政府策略配合 支持企業發揮優勢

當下香港通過科學園等產業園區的建設,已吸引一批優質企業發展,並在生物醫藥、先進機械裝備、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不俗成績;惟更需要特區政府推出切合未來市場需要,並具遠景的產業和城市發展策略作為配合,才可支持企業進一步發揮優勢並匯聚成為香港的競爭力。

同時,香港需要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成員的身分,通過城市-區域政策和制度,支持香港融入區域市場,並在其中持續彰顯香港優勢。例如可否把過去「前店後廠」模式轉化為「前智後廠」,來加強與珠三角地區在生產、貿易與流通的融合及分工,發揮好香港作為國際和國內雙循環交匯點的作用,形成能夠在未來國際市場遊刃有餘的競爭力?

至於香港金融業的發展,需兼顧國際金融市場秩序與中國對外開放大勢,以及上述產業活動在貨幣與融資等方面的特別需求,於夾縫中尋求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香港作為中國「外迴圈」的主要窗口,是離岸人民幣的最大和最活躍海外市場。只有頻繁的市場交易,才能夠維持香港經濟繁榮。無論如何香港的資本流動一定不能「停轉」,需以穩定的金融政策保證海外投資者信心,亦要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來滿足不同市場和客戶需要。

把握國家外交策略 構建真正全球網絡

面對既有網絡和客戶在外來壓力下變為競爭的劣勢,特區政府和業界正好主動把握國家新的國際關係策略,及人民幣在國際市場愈見重要的機遇,構建既包括西歐與美國,更主動招來東南亞、中東、拉美、東歐和俄羅斯等市場客戶的真正全球網絡。這將是香港在新全球格局下的獨特優勢,既可抵銷面對傳統市場可能失去的競爭力,亦有助提升面對新興且是未來主要市場的競爭力。

作者張銜春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紀緯紋是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子航是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博士研究生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銜春、紀緯紋、周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