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綺晴:從手工造紙術看東西方文化

發佈於

【明報文章】除非是傳統書畫愛好者,否則日常生活裏很少有機會用到手工紙了。而我因為用紙紡線、用紙線織布的緣故,在尋找薄而堅韌、質感豐富的紙材過程之中,領略到了手工紙的一些趣味——簡單的天然材料,經過處理,製作出或質樸或細膩的紙,其中有無數可能性。最近我十分幸運終於有機會上手,分別嘗試了東西方手工造紙工藝。

今年5月,我在美國Penland School of Craft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韓國傳統手工紙(hanji)工作坊。Penland是一家有90多年歷史的手工藝學校,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藍嶺山脈。周末到達學校,目之所及是一片片綠色草地和山丘,造紙工作室建在一棟兩層小樓,坐落半山腰上,籠罩在微雨中。

東方造紙術:造一張完美的紙

授課老師Steph Rue是一位來自加州的書籍和造紙藝術家。她畢業於愛荷華大學的書籍中心(University of Iowa Center for the Book),2015年拿到富布賴特項目(Fulbright Program)資助,到韓國考察傳統造紙、裝訂、印刷等。她來自韓裔家庭,身材嬌小,動作幹練。在這一周內,我們不止要學造紙,也要學後續處理手工紙的技術,包括植物染、製作日式紙線和韓式拼布(bojagi)等。

在簡單的開學典禮之後,當天晚上我們開始第一個工序:搥搗。老師和助理拿出前一天已經煮過三四個小時的桑樹皮(mulberry),我們每人分到一團,淺棕色的樹皮像浸濕了水揉碎了的硬紙板。我們用長木棒錘松樹皮纖維,之後改用木槌,捶打30分鐘左右。

工作室中已經搭好一個大型紙漿池子,鋪着厚塑料布,覆着一層清水。我們將錘好的桑樹皮撕開,一點點散入水中,之後加入粘液,讓清水變稠。最後用長木頭棍子深入水中,用力攪動,讓纖維均勻散佈於水中,紙漿就算準備好了。

老師Steph帶來了韓國師傅手工製作的細竹簾,她表示還會這種手藝的人很少了。竹簾放在木框上,框的一頭繫在池子上方的橫杆,用來控制竹簾入水的深度,以及卸掉一部分重量以節省體力。她兩手握住木框底部,身體前傾,竹簾入水,由遠處向身體方抄起。薄薄一層紙漿留在簾子上,多餘的水分則從簾子縫隙中流走。左右入水大概十幾次後,她從一頭拎起竹簾,倒扣放在準備好的濕羊毛氈上,揭開簾子,一氣呵成,一張薄得幾乎透明的紙就出現了。完成第一層薄紙後,重複撈紙步驟,但調轉方向倒扣,這樣就造成了兩層構成的韓紙。

當然作為初學者,造出一張完美的紙是低概率事件。如果紙漿太薄,或揭開手法不對,纖維黏在竹簾上,紙就會被撕破。所以揭曉的一刻就像開獎——心情忐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揭開簾子,紙張竹簾徹底分離的那一刻,才算鬆了一口氣。

對於東方手工紙,日本的和紙知名度很高,在美國有成熟的購買渠道及工作坊資源;韓國的韓紙近年來也有迎頭趕上之勢。在英語世界的東方造紙著作,1980年代有Timothy Barrett的Japanese Papermaking(《日本造紙》);韓裔美籍藝術家Aimee Lee也在2012年出版了Hanji Unfurled(《展開韓紙》)。這兩位學者和藝術家同樣受到富布賴特項目資助,得以走訪考察當地造紙工坊;回到美國之後通過出書、演講、教學等,用英語系統地介紹造紙工藝,搭建溝通的橋樑。

造紙術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再傳播到韓國和日本,不過在英語世界中關於中國的造紙資料和購買資源卻很少,其實中文的資料都不算多。我在淘寶上找手工紙店舖的時候,發現安徽涇縣(宣紙發源地)還有不少手工造紙工坊,買家主要是書法愛好者。一些商品介紹頁附有造紙過程的小視頻,拍攝質量雖然粗糙,但造紙師傅手法嫻熟、氣定神閒,看得讓人嘆服。中國的手工紙,也許只是暫時缺少紀錄和推廣的渠道吧。

西方造紙術:隨意發揮吧,犯錯也沒關係

6月份,我很幸運拿到獎學金,在紐約參加了為期3日的工作坊,體驗了西式現代造紙風格。課程由Dieu Donne組織,這是一家成立於1976年的非牟利組織,也是在美國為數不多、設備齊全的手工造紙空間。

造紙藝術家Ann Marie Kennedy教我們用一種叫做deckle box的模具:模具分為兩部分,下邊是由細金屬絲織成的濾網,上邊是一個沿着濾網邊緣的「圍欄」木框。當把紙漿倒入模具時,圍欄把水攔住,在水完全濾出之前,有一定時間可以操作:擠入染色的紙漿,或者放入乾花、葉子、幾條線或小碎布。演示過後,她鼓勵我們大膽創作,哪怕有錯誤或者有些亂也沒關係——意外也是美的。

剛剛從韓紙工作坊回來的我,不自覺地比較起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東方造紙似乎更注重傳統和繼承,通過長時間的重複和練習,力求做出一張完美的紙;手工捶打,盡可能少地使用機械和化學染料,場地打掃得一塵不染,最後跪在地用小刷子刷掉粘在地上的染料,似乎有種近乎自虐式的認真。而西方造紙對使用機械和電力沒有心理負擔:捶打植物纖維的機器發出轟鳴,裝着彩色紙漿的小瓶子琳琅滿目,各式絲帶碎布任君選擇,似是豐裕社會心態的一個比喻。

(筆者個人網站:linqiqing.com)

作者是織物藝術家,常駐美國紐約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綺晴]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