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大灣區GBA專題:佛山育苗十數夏 港人蘭業終開花 早年消費力低需「燒錢」 今生意一年勝一年

發佈於

【明報專訊】君子若蘭,蘭花高雅深得不少人喜愛。港人施梃灝自小與蘭花結緣,長大後更將愛好變成事業,2008年跑到佛山開花場培育蘭苗,但因當時內地經濟收入較低,市場不如預期,他「回來得太早」,只因喜歡才一直堅持下去。不過隨着內地生活水平提高,市場愈發成熟,加上培育出的珍品愈來愈多,現時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展望未來,施梃灝打算來年創建品種大賣場,「零售又得批發又得,推着車喜歡賣什麼就賣什麼」。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受家庭薰陶,施梃灝從小接觸蝴蝶蘭,14歲開始經常跑去花墟、花街看花,「爸爸喜愛玩國蘭,重視花的形態,我未到年紀不懂欣賞,則喜歡花色鮮艷、有香味的」。施梃灝的父親是藝術家,對色彩比較敏感,他以「瘋狂藝術家」形容父親對蘭花的喜愛,「為了種花從銅鑼灣搬進新界,花了200多萬在元朗搭了個溫室花棚,真的很癲」。

父為蘭癡 受薰陶赴台讀生科

花棚後期維護成本較高,他們索性開花店「蘭藝之軒」補貼,生意不俗,「我們從台灣引進蘭花品種,種出來的蘭花香港少見,價格不算貴,百多二百元,有香味而且花開得久,與市場普遍有售的不同」。施梃灝表示,從商家買入的蘭花,可能要種幾年才發現品種貨不對辦,吃幾次虧後決定親自培育品種,更去台灣念大學,修讀生物科技專業,並從台灣引進組培技術(從植物體分離出符合需要的組織,通過無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條件下培養以獲得再生的完整植株),培育蘭花新品種。

為擴大生產及研發規模,2008年施梃灝選擇回內地創業,在佛山成立天俐生物科技公司,建立自己的組培實驗室,培育新品蘭苗。要育出新品種,首先要有兩種不同的蘭花,包括供應花粉的父本和接收花粉的母本,「親本(父母本統稱)庫提供材料,實驗室則類似『接生』角色,有光度、溫度等控制,克隆親本、交配、選種、無菌播種、移瓶等都需要有無菌的空間操作」。

年年育新品種 建自家基因庫

在施梃灝看來,內地成本低、機會多,不過他自言回來得太早、走得太前,「當時很辛苦,雖然成本低,但相對內地人消費力也有限,當時普遍人工大概都是2000元人民幣,我在香港賣一棵花已兩百元,你要他們用十分之一人工買一棵花是很難的事,所以就覺得當時自己來早了,只能一路燒錢」。資金壓力、市場不如預期,施梃灝也想過放棄,堅持下去是想讓大家認識到蝴蝶蘭,「總覺得不可能只有我喜歡,也有理念堅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為維持收支,施梃灝因應市場需要養育可量產的大眾化品種如大紅花等,「當時幫同行育苗生產大眾化的花,訂單式培植,年產量約一兩百萬棵」。

隨着內地生活水平提升,施梃灝的生意如今一年比一年好,「優勢是有自己的親本庫,自己創造品種去賣」。15年過去,其花場每年培育的品種數量不斷增加,從2008年的10多種,到今年預計有兩三百種,親本庫更收錄了過萬品種,有如「種子銀行」,每個品種都掛上編號卡片,有屬於自己的身分證。他說,每次研發新品種就像月老選情侶一樣,「今日你們兩個好像頗match(匹配),幫你們牽條線吧」。

主打珍奇蝴蝶蘭 年產百萬棵

花場現時規模約1.3萬平方米,其中核心親本庫所在的地方約7000平方米。花場主要出產珍奇類蝴蝶蘭。「珍奇類今年產量100萬棵左右,市場花則年產10多萬,夠年宵賣就行。」

施梃灝提倡「以蘭養蘭」概念,希望營造一個舒適養蘭氛圍,「例如有客戶一個品種的編號買了50株苗,開花之後最漂亮的留下,其他轉手出售」,他認為不需要以「燒錢」方式買花養花,「覺得不合自己心水的,賣出去又可以回些本繼續玩」。在他看來,大家都是喜歡花才聚在一起,像朋友一樣沒有階級觀念,「有錢就多買一點,沒有錢就買幾棵玩玩,在我這裏是很公平的,每次直播上貨的蘭苗雖有限量,但價格不會因人而變,讓大家公平購買,這樣的氛圍是很開心舒適的」。

如今施梃灝一家定居佛山,妹妹施泳澔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如今也來佛山助他一臂之力,從事蘭花育種和組織培養研究。施梃灝早年與妻子在佛山相識及結婚,前不久第二個孩子也出世了,「算是半個佛山人吧」。

「廣東人很愛花,大灣區夠『聚』」,在培養蘭花方面,施梃灝認為大灣區有一定優勢,「種植蝴蝶蘭的都在同一個園區,同行之間的交易也方便很多,消費者要買花直接開車來這邊逐間看就行」。當地政府也在宣傳上下工夫,增加公信力,「政府都希望每個產業能成行成市,提供地方讓我們聚在一起,除了方便管理也方便我們做生意,不會散落各地」。

擬建賣場 盼外銷出口復通

不過人手及外銷方面,施梃灝覺得仍有不足,目前花場員工共9個,要增一倍人手才足夠,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寧願做美團送快遞也不想打工,貪自由度高。「主要是我們對人的要求很高,一是技術,二是對待工作的態度,技術可以慢慢教,但是有些年輕人有勞動力卻缺乏耐性,炒你魷魚的很多,而年紀大點的可能思維沒那麼敏捷,難上手難適應。」

外銷出口方面,花場自疫情後便停止供港,「有外國的客戶聯絡希望能夠出口,不過檢疫政策等問題,需要政府層面解決。如果解決得到就很好,因為我們的品種豐富,台灣現在慢慢很少人做,大多做市場花為主」。展望未來,施梃灝打算來年建立一個約5000平方米的品種賣場,「類似Walmart,零售又得批發又得,價格透明,推着車喜歡賣什麼就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