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非洲「政變帶」折射西方與俄角力 尼日爾撐軍頭者揮俄旗 外界觀望轉投莫斯科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上周三政變發生以來,非洲尼日爾首都尼亞美的街頭出現一群軍政府的支持者,他們不少人揮舞俄羅斯國旗,頌唱俄總統普京的姓名,並高呼譴責殖民時代前宗主國法國的口號。類似現象並非首次出現,過去3年位處非洲薩赫勒地帶的6國先後發生軍事政變,其中尼日爾的鄰邦馬里和布基納法索情况如出一轍,兩國軍政府後來都轉走親俄路線,外界如今關注尼日爾會否看到相似變化。換言之,薩赫勒「政變帶」不止威脅非洲的民主發展,更已成為西方和俄羅斯的另一角力場。

民主政體受挫新例

自2020年以來,位處撒哈拉沙漠和非洲熱帶莽原之間的薩赫勒(Sahel)地帶最少有6個國家發生政變,繼馬里、乍得、幾內亞、蘇丹和布基納法索後,尼日爾成為民主政體再次敗北的最新例子。東非大國肯尼亞總統上周五便說:「非洲受到嚴重挫折。」

薩赫勒地帶的極端伊斯蘭主義武裝活動十分活躍,去年因此喪生人數佔全球同類個案死者超過四成,取代中東和南亞地位。尼日爾作為這地區所剩無幾的民主政體之一,原總統巴祖姆(Mohamed Bazoum)是西方在對抗伊斯蘭主義武裝上的一大關鍵盟友,美國在尼亞美和北部城市阿加德茲的兩個軍事基地,更堪稱五角大樓在地區戰略上的基石,最少1100名美軍士兵部署於此——在政變發生後,美國偕同法國迅速譴責。然而,隨着政變發生,上述軍事合作岌岌可危。

合作瀕危 美法恐出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周六表明,倘若巴祖姆未能恢復履行總統職權,華府將會結束對尼日爾的財政支持和安全合作。《紐約時報》引述官員報道,華府其實不太情願去到這麼盡,但布林肯立場毫不含糊。然而,美國撤出可能造就俄羅斯插足,這點有前車可鑑。

上周在聖彼得堡舉行的俄羅斯—非洲峰會,儘管只有17名非洲國家元首參與,遠少於俄軍侵烏前2019年那屆的43名,卻包括蘇丹等在地區局勢甚為關鍵的國家——其中馬里和布基納法索的軍政府首腦戈伊塔和特拉奧雷都有出席,兩國在後政變時代迫使西方和聯合國士兵離開,外交上改行親俄路線。幾內亞儘管只派外長出席,但一名駐俄外交官身穿佈滿普京肖像的衣衫到場,惹來西方傳媒側目。

俄插足之機 傭兵磨拳

俄羅斯尋求在非洲拓展勢力已有一段時間,在俄軍侵烏招至西方強硬制裁後,莫斯科插足非洲有更大迫切性,形成跟西方競逐影響力的局面。俄羅斯在非洲「拓荒」的最重要白手套是僱傭兵組織瓦格納,即使後者6月發動「一日兵變」,其頭目普里戈任仍可自由活動和發言,外界揣測背後關鍵正是瓦格納的非洲角色。瓦格納已在上述「政變帶」的蘇丹和馬里、以及鄰近的中非共和國和利比亞紮根,以提供軍事安全服務換取礦產和石油等自然資源的控制權——馬里幾乎正享受由政權維穩到軍事訓練再到政治諮詢的「全套服務」,布基納法索也正跟瓦格納商討類似合作。

尼日爾軍政府迄今尚未定調將來的結盟方向,西方輿論正擔心美國和法國會又一次被下「逐客令」。儘管克宮官方立場是要求釋放巴祖姆,並為危機尋求和平解決方案,但俄羅斯顯然已在尼日爾看到挑戰西方影響力的又一機會。尼日爾國內的親克宮評論員如今在官媒和社交平台極力推銷,將政變描繪為俄羅斯進入尼日爾的路徑;普里戈任更高調讚揚尼日爾政變,聲言瓦格納可派自家武裝人員支援這個鈾礦豐富的國家。

(綜合報道)

(世局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