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惠、李嘉怡、陳卓君:長者牙齒缺失 或影響認知能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但香港人口老化,每5個人中,就有一名65歲或以上的人士;而這些長者中,只有六成是有20顆或以上的牙齒。

牙齒作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不僅把食物切碎,還連繫着身體的其他器官。國際研究指出,牙齒缺失(俗稱的「無牙」)與阿茲海默症等存在一定關係,而其更有機會加速老人的認知衰老。

現時在文獻中,有三大原因講解牙齒脫落和認知能力的關係。第一是牙齒缺失而導致進食困難,營養攝取減少,繼而影響大腦表現。第二,每隻牙齒都被一些神經接收體包圍,在咀嚼時,這些末梢神經會向大腦發出信號;當牙齒脫落時,這些末梢神經也會跟着消失,對大腦的刺激亦隨之下降。第三,不少研究指出,牙周病作為長者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與認知障礙息息相關,原因是牙周發炎會直接或間接令整個身體都長期處於低炎症的狀態,包括腦部。

近期,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主導了全港首個有關牙齒缺失、說話能力、社交生活和認知能力關係的研究。與不少外國研究相同,在本地人口中,有天然牙齒的參與者的認知能力比全口缺牙的參與者較佳;全口缺牙組的發音準確度,亦比另外有天然牙齒的參加者為低,他們在跟說話有關的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亦較差。由此可見,牙齒缺失所帶來的說話能力下降,亦有可能影響到認知表現。

牙齒缺失 致說話能力跌

預防勝於治療。大部分引致牙齒脫落的問題,例如牙周病、蛀牙等,是可以透過日常清潔、定期檢查等措施去預防;而在有問題徵兆的時候,應該及早處理,防止牙齒脫落。

根據最新的全港口腔健康普查,大部分長者的口腔衛生未如理想,縱使有六成人每天清潔牙齒兩次,但98%的人有一半的牙面都被牙菌膜覆蓋。而面對牙齒問題的徵兆,四成的65歲或以上受訪者表示有牙齒鬆動,惟當中只有25%人到診牙醫;即使有嚴重牙痛,亦只有不足一半的長者會尋求協助。

牙齒在進食、交談、社會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身體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香港長者的牙齒健康未如理想。大部分長者及其照顧者,只關心其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數,而忽略了牙齒的重要。保留一口的健康真牙,不僅能夠讓長輩們「有啖好食」,還能保護腦部,令他們身體、心理健康。

作者陳惠是香港大學牙醫學院修復齒科臨牀助理教授,李嘉怡及陳卓君是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本科課程5年級學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惠、李嘉怡、陳卓君]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