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家銘:建設無煙香港——控煙策略與挑戰

發佈於

【明報文章】2021年,港大時任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在一個發布會表示,研究發現低吸煙率是香港人均壽命冠絕全球的關鍵。

為進一步降低本港吸煙率,特區政府最近公布控煙策略諮詢文件。當局提出4個願景,包括減少煙草導致的疾病和死亡、防止新世代吸煙、保護大眾免受二手煙禍害,及減輕吸煙對醫療系統構成的負擔。

作為一名醫生,筆者絕對支持政府加大力度控煙,最終達至「無煙香港」目標。過去數十年,醫學界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吸煙是導致許多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二手煙亦會影響非吸煙者的健康。此外,吸煙者的生產力和就業機會也可能受到慢性疾病及早逝影響。因此,降低吸煙率可以有效改善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健康及經濟狀况。

需循序漸進解決

在如此有力的醫學數據下,有本地公共衛生學者認為禁煙步伐太慢、刻不容緩,提出應該將煙草產品列為毒品。筆者同意,如果煙草產品在今天才面世,在現今的道德及公共衛生標準下,相信不會被容許合法售賣。但面對煙草這個已植根過百年的問題,需用循序漸進方法解決。

政府已訂定目標,在2025年將15歲及以上人口的吸煙率降至7.8%,並提出一系列更進取的控煙措施,包括提高煙草稅、禁止向某年份之後出生者賣煙、加強打擊另類吸煙產品、限制煙草包裝及曝光率、擴大禁煙區等。部分倡議在社會引起了一些迴響。

提高煙草稅一直是國際公認的有效控煙措施。雖然今年財政預算案已將煙草稅提高,惟仍低於世衛建議的稅額佔零售價比率75%,而比率亦會隨着通脹而下降。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引入煙草稅調整機制,逐年逐步增加煙草稅。這種方法可以讓消費者有時間適應更高的價格,同時提供強烈的戒煙動力。

加煙稅之外 亦要加強打擊私煙

有議員聲稱,增加煙稅會令基層市民難以負擔,認為會剝奪相關人士的選擇權,對他們不公平。筆者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香煙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且已被證明危害健康,不應該跟其他消費品相提並論。醫學統計也指出,基層社群吸煙率最高,也是最受相關疾病禍害的人。他們得到的醫療資源往往比其他階層少,成功戒煙率也較低。

至於社會上有聲音認為,增加煙草稅會令未完稅煙(私煙)問題氾濫。筆者能夠理解這憂慮。筆者曾經在基層社區的普通科門診服務中,經常面對有吸煙習慣的病人。在向病人講解吸煙禍害的同時,常提及戒煙能省錢的直接好處。有部分病人坦承慣常吸食私煙,亦表示不懼怕遭刑事檢控。

由此可見,單獨倚靠增加煙稅,確實未必能減低本身已在吸食私煙的市民吸煙率,政府同時要針對私煙加強執法。但購買私煙始終屬非法行為,可被判監,所以筆者並不認同加煙稅令煙草價格提升,就會將大量市民推向黑市買私煙的說法。

提高購煙法定年齡 爭議較小

新西蘭去年通過法例,禁止向某特定日期後出生的人銷售煙草產品,意味着這些人終生都不能合法購買煙草,從而達到無煙世代的目標。若然香港能夠仿效,固然可大幅減少年輕煙民數量,惟筆者擔心政策會遇上法律挑戰,被指年齡歧視。筆者認為可以採取爭議較小的做法:將購買煙草產品的最低法定年齡,提升至21歲甚至更高。2020年美國疾控中心一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些觀察數據,清晰指出20歲或以下開始吸煙的人,比21歲之後才開始吸煙者,對尼古丁的依賴較為嚴重,而戒煙成功率則偏低。

此外,為減少煙草產品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政府可以考慮禁止某些已知增加煙草產品吸引力的添加劑,例如香料;同時實施純色包裝要求,限制使用標誌、色彩和其他設計元素,有助減低煙草產品的推廣效果。政府還可以禁止在零售店展示煙草產品,減少未成年人接觸到煙草產品的機會。

近年興起的另類吸煙產品,亦令吸煙被再次「正常化」。網絡世界充斥虛假資訊,誤導市民以為另類吸煙產品禍害遠比傳統香煙低,甚至有助解除煙癮。雖然本港已於去年立法禁止所有進口、推廣或售賣另類吸煙產品,但市民管有及使用並不違法。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收緊法例,令這些另類吸煙產品在港絕迹。

完善戒煙服務

為了更有效幫助吸煙者戒煙,政府可以採用新科技來完善戒煙服務。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實時數據分析使用者的吸煙習慣,並提供個性化的戒煙計劃;虛擬輔導也可以減少戒煙者因為時間不合適而放棄戒煙輔導的情况,同時降低戒煙服務成本,讓更多人能夠得到長期的戒煙支持。

總括而言,政府提出的控煙策略是非常必要,可以減少煙草產品對公共健康造成的影響。然而這些措施面臨一些挑戰,需政府和各方面努力來克服。最終,我們希望看到香港成為一個無煙城市,保護人民的健康和未來。

作者是執業醫生、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家銘]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