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香港市民的新聞興趣

發佈於

【明報文章】相信沒有太多人會否認閱讀新聞的好處。對個人而言,我們透過閱讀新聞,能掌握社會脈搏、了解政府政策、吸收便利生活的消閒資訊;而對社會整體來說,公眾多看新聞則有助提升民智和凝聚社會向心力。雖然看新聞有如此多裨益,我們也當意識到新聞只是眾多資訊的其中一環。現今受眾自主性高而且選擇多,面對音樂、電影、電視劇、網上短片等更有娛樂性的內容誘惑,他們究竟對新聞還有多大興趣?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發布的《數碼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在近年都有持續關注這個議題。本年度報告就指出,於過去幾年,全球對新聞的興趣度都持續減弱。其中,如果當地政治分化情况嚴重,跌幅會較大,例子有美國、英國、西班牙和法國等地;但在一些傳媒生態相對健康的市場,例如芬蘭和荷蘭,跌幅就較細。

港人新聞興趣度 近年持續減弱

至於香港的情况,也與世界趨勢接軌。該研究所今年調查發現(圖1),雖然仍有超過八成(82.2%)香港市民表示對新聞感興趣,但這比率卻是近年新低。與2017年的93%相比,足足跌了10個百分點。而在同段時間,對新聞不感興趣的市民,則有約10個百分點升幅。

若我們進一步分析個人影響因素,會發現香港的女性、年輕人、教育程度較低、愈不信任新聞的人,會對新聞更不感興趣。不過,調查就未探討到一些宏觀因素如政治環境、新聞自由狀况、媒體市場競爭程度等情况,會否影響到人們對新聞的興趣。這需留待學者日後跟進。

既然迄今為止,港人仍熱中看新聞,那他們對什麼類型的新聞最感興趣?調查結果顯示(圖2),排首位的是「當日大事的最新發展」(87.8%)。換言之,港人看新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悉熱門資訊。背後原因可能是他們真的關心社會大事,亦有可能是出於好奇,又或者是為了避免脫節,好讓跟朋友有共同話題。無論如何,這個結果反映了港人十分重視新聞的資訊傳遞功能。

其次,「正面新聞」(84.9%)位居第二。相信許多人都會聽過一句新聞俗語:「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這句說話背後的潛台詞是,新聞大都是側重報道社會陰暗面,包括天災人禍、施政過失、貪贓枉法、社會動盪等。

固然,我們日常看到的新聞充斥許多負面資訊,惟我們亦不能忽略新聞有其正向一面。誠然,傳媒其實從來都不吝嗇報道正面資訊,包括節日慶典(例如聖誕和農曆新年的節日氣氛和慶祝活動)、非凡成就(例如奧運奪冠)、勵志故事(例如面對逆境仍堅毅不屈的再生勇士和貧困學生)和好人好事(例如在災難現場的英勇救人行為)等。有別於閱讀負面新聞,人們接收正面新聞往往會感到身心舒暢,甚至會得到一份振奮、安慰或療癒感覺。

今時今日的港人,會對「正面新聞」有如此高度興趣和需求,背後是反映一個怎樣的社會心態?這值得大家思考。

對調查報道興趣較低

緊接排第三、第四位的新聞類型,分別是「能夠幫助我了解複雜事情的新聞」(81.9%)和「能夠提供解決方法,而不止是點出問題的新聞」(79.7%)。這兩個類型的新聞反映出,公眾不止滿足於新聞的基本資訊傳遞功能,也倚重其解釋功能。

過去幾年,無論是疫情中的科學報道、《港區國安法》和社會運動案件中的法庭報道,以及大國政治交鋒中的國際關係報道,都考驗香港傳媒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及能夠將複雜議題化繁為簡的報道功力。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在6項新聞類型當中,香港市民對「調查過失和濫權的新聞」的興趣度(72.9%)只排第五;而同時表示不感興趣的比率是最高的(22.3%)。一直以來,香港市民非常重視傳媒的監察功能,寄望傳媒能夠運用輿論能力揭發社會問題、為民發聲。不過今次調查發現,現時港人對調查報道的興趣卻低於不少其他類型新聞。這是因為香港再沒有社會問題,抑或是傳媒的調查報道水準下降,還是港人對社會問題和新聞價值的取態已變?

對新聞行業的啟示

新聞是一個公私混合的產物,它既是公器,也是商品。我們透過了解公眾的新聞興趣,既看到傳媒市場趨勢,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民情。面對港人逐漸喪失對新聞的興趣,傳媒需考慮如何回應,這既為保障自身商業利益,也為捍衛傳媒的專業和社會價值。另外,當公眾愈加着重正面新聞多於調查報道,傳媒也需思量是否順應市場趨勢而調整新聞內容,抑或應該繼續好好履行原本的監察角色,以期望挽回公眾的興趣和信心。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