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香港要復和 觀念修正不可缺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7月初,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擢升為樞機,他在接受傳媒訪問時,簡短提到自己對香港現况的感受,尤其盼望在修例風波中犯事的年輕人,社會能夠給予他們更生的機會,以免他們被社會遺棄而前途盡毁(大意)。新聞報道提到周樞機用了「修和」一詞,而非一般慣用的「復和」。「修和」與「復和」有分別嗎?筆者不知周樞機說「修和」時是否有特殊的意思;在我的理解裏,兩者是有分別的。

復和是返回 修和是修正後恢復原狀

「復和」指的是恢復、返回,好像在修例風波之前,香港社會是相較和諧的,大家對政制發展的意見雖有分歧,但無論政府、建制或泛民派,都願意保持接觸,甚至坐下來商討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修例風波一起,這樣有商有量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因此,現在講的「復和」,應該是返回當初大家仍可對話的日子。

不過,以目前情况而言,這樣聆聽對方意見的日子,還有可能嗎?當然,復和並不一定是指平息政制上的爭拗,而在於整體社會的氛圍——復和是希望社會能夠重建一種互諒互讓、彼此接納、不搞對抗、凡事尋求共識的社會狀况。可惜的是,這種復和的意願,看來也非輕易可以達到。

至於修和與復和的分別,首先要明白的是,復和與修和雖有分別,共通之處是兩者都希望社會能夠返回以前那種和諧狀况,就算各人有不同意見,但不會水火不容,並且在可能範圍內,尋求大家都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過程中當然要有妥協和讓步。復和與修和不同之處是,復和主要是願望,並不一定有行動;修和則比復和走多一步,有計劃和行動地去達到目的。

李家超以施政成績證實香港有前途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總算擺脫了因修例風波而出現的混亂和暴力;不過,由治及興,特別是返回往日那種有商有量的日子,看來路途還遠呢!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以來,施政以結果為目標,他盼望的是社會不再糾纏於一些理念上的爭拗,例如香港是否仍是一個民主和自由的社會,而是希望香港恢復穩定及國家安全受到保護之後,香港經濟能夠重拾發展動力,並且在民生事務上,能夠一如習近平主席所望,市民住得寬敞一些、長者得到的照顧好一些、兒童享受的教育多一些、青年有更佳的就業選擇。

簡言之,李家超希望以施政的成績說服市民,香港是有前途的,社會也能返回往日的繁榮和穩定。

經過一年多努力,李家超的表現,就筆者所見,市民大致上是讚許的:失業率下降,經濟恢復增長,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一年多,長者、兒童、殘障人士的福利措施得到改善。這樣,香港會否因此復和?看來情况並非這麼簡單!

無疑,香港由亂到治,港區國安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李家超也成功帶領香港經濟重拾正軌;惟社會穩定的背後,一種難以形容的隔膜和無力感,總是在港人中間揮之不去—— 一些人對這兩三年來的改變感到陌生,一些人覺得生活再不一樣,一些人認為他們應有的權利受到壓制。總言之,社會穩定的背後,港人仍存在不少疑惑和困擾。

隔膜與無力感 總是揮之不去

這樣,香港怎能復和?正如西諺所言,「觀念是不容易消失的(ideas die hard)」。筆者認為,恢復社會穩定是第一步;惟港人對香港的想法若仍然存在分歧、所持觀念南轅北轍,彼此又不願包容和接納,香港是無法復和的。所以,就算港人對香港的未來難有共識,為了復和,首先要做的是修正一些觀念,或加以澄明、補充,否則復和只會停留在夢想的階段。這樣,什麼觀念需要修正?

第一,必須修正的是港人對一國兩制中「一國」的看法。回歸以來,不少港人對回歸的理解,是香港不再由英國管治,香港成為中國一部分;不過,他們理解的中國,很多時只有地域的意義,甚至與中華民族混為一談。政府應該明確指出:回歸是中國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裏的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香港所以能夠回歸祖國,是管治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爭取得來的。因此港人應該明白,一國兩制的「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生活在香港特區的中國公民,他們擁有《基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的權利及義務。

自由人權等非洪水猛獸 但要補充

第二,必須修正的是港人的核心價值。香港能夠恢復和諧,條件之一,是返回習近平主席所提醒的、港人長久以來擁抱的「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精神。可惜的是,近年港人對香港的核心價值常有不同理解,也不願意求同存異,這樣又怎麼能互相包容和接納?

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對不少港人來說,特別是年輕一代,港人的核心價值就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而他們對每個觀念都有固定的看法,例如「民主」等同一人一票的普選、「法治」代表司法制度有凌駕性等。

筆者過去在本欄曾經指出,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價值觀念,過去不時被「異化」,例如追求民主,為什麼追求的就是一人一票選舉?為什麼港人的民主進程,要由一人一票的選舉方式决定?除此以外,為什麼港人的核心價值限於民主、自由、人權、法治這4個觀念?為什麼誠信、仁愛、清廉等傳統以來重視的道德觀念,不可成為港人的核心價值?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本身並非什麼洪水猛獸,不用因為被稱為普世價值而被廢棄,惟只有這4個觀念是不夠的,必須加以修正、補充。

加深港人對自己「一制」的了解

第三,必須修正的是港人對香港「一制」的看法。近日有意見認為,香港應「去政治化」,返回往日香港作為經濟城市的特質。香港從來便是一個經濟城市,政治僅在特殊情况之下,才成為港人關心的話題。

筆者認為,香港過去幾年所以停滯不前,並非政治搞亂局;根本問題是不少港人對一國兩制的「兩制」沒有充分認識,有時更以香港的「一制」抵制內地的「一制」,甚至鼓吹歧視內地居民,後來更催生了「本土化」運動(「本土化」與「本色化」是兩回事),形成一股跟內地分隔的浪潮。

因此,除了修正港人對「兩制」的認識之外,更重要是加深港人對自己「一制」的了解,特別是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之處,否則如何融入國家的發展大計?港人對香港的未來怎會有共識?

香港如何復和?觀念上的修正是必須的——港人必須認識回歸的意義、自己中國人的身分、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以及香港「一制」與國家和內地「一制」的關係。至於如何掌握修正後的觀念,依循一國兩制方針,以愛國愛港為核心的管治理念,確立香港未來發展方向,下次再談。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