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克勤:氫能產業在香港的發展前景

發佈於

【明報文章】由九巴引入的比亞迪電動雙層巴士,早前正式在港投入營運;預計到今年末,將有52輛電動巴士加入營運,香港的新能源公共交通發展終於邁出規模性的一步。除了關注電能新能源應用,香港要實現「雙碳」(碳中和及碳達峰)的長期減排目標,更應着眼於有更廣泛應用潛能的氫能。

善用香港優勢 可一舉多得

近年,氫能已成為全球各國擺脫化石燃料依賴、着力部署的二次能源新興產業,我國亦早早着手部署。國家在氫能發展上已取得多方面進展:目前中國年製氫產量約330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製氫國;截至去年末,中國已建成加氫站310座,居世界第一;而中國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已達到約1.5萬輛,並在多個區域示範應用,是全球公認的領域應用先進地區之一。

這些成果都能夠為香港進一步發展氫能產業提供先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香港優勢,為氫能產業進一步向前發展提供動力和土壤,在過程中香港亦可找到支持經濟發展的新產業,可謂一舉多得。

一、氫能交通應用,宜重「大」放「細」。香港電動車經過10餘年發展,在私家車方面已展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根據政府資料,截至去年,電動私家車每年佔本港新登記私家車的比率已高達52.8%,這意味着每兩輛新登記私家車,就有多於一輛是電動車。加之氫燃料電池的小型車輛及氫能充能等配套設施仍未普及,在小型車輛方面繼續鼓勵電動化,無疑是正確的政策方向。

但另一方面,本港大型車輛清潔能源化的進展,卻顯得緩慢。在香港,貨車、巴士等商業車輛,雖只佔總體車輛數目兩成,惟確是香港路邊污染物的最主要排放來源,長期對市民健康造成危害。而在重型車方面,氫能相較於電能便有諸多優勢。雙層電巴行駛300公里需充電兩個小時,加氫則僅需3至5分鐘便可完成。加之氫能在續航動力、時間上都較電能更優勝,本港大型商用車輛走「氫能之路」,便顯得更有可行性。

政府早前已就氫能市政車輛提出試行計劃;而除此之外,當局亦可考慮在跨境貨物運輸上推動氫能貨車應用。例如內地供港的蔬菜運輸、快遞公司來往兩地倉儲的運輸,這些點對點固定路線,都可以很好地管控風險,從實際應用中增強市民對氫能交通工具的信心。

二、香港有條件發展氫能產業。早前民建聯到佛山南海考察氫能產業,在與氫能產業企業負責人交談中,聽到他們對於來港融資、與香港科研合作的強烈願望。可以說,香港國際化的金融市場及世界一流的學研能力,對於這些內地處於快速發展期的氫能企業,是十分寶貴的發展資源。根據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已匯集超過300家氫能企業,當中更有佼佼者正準備赴港上市融資。

故此,要助力氫能產業在港落地,香港可以利用現行綠色債券政策協助企業融資;亦可透過政策鼓勵企業和研究機構對接;利用好新田科技城或河套區等新發展區,為氫能企業的發展提供場所、財政和政策上的全方位支持,從而吸引建立新的氫能上下游產業集群。

三、香港可成為「氫能應用示範地」。在國家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便提到在氫能領域推動國際合作,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香港除了在科研和融資方面的優勢,與歐美市場更加接軌的香港,無疑是國家氫能技術「走出去」的最佳示範地。透過氫能上下游各個環節在港的具體應用,便能更加直觀地向外部市場展示我國氫能技術的發展水平。

港府應予更多誘因 法規拆牆鬆綁

香港也可充分利用正在計劃中的北部都會區,打造由氫能交通主導的「零碳出行市鎮」。新發展區的優勢,可為區內加氫站、氫氣傳輸管道等基建設施,預留足夠的建造空間,從而更好地為氫能交通應用提供各式各樣場景。

從氫能技術研發、企業擴張發展到具體應用場景,香港都可以為氫能產業提供足夠廣闊的空間和機遇。特區政府理應盡快為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誘因,在法律法規上拆牆鬆綁,研究更多扶持政策,令氫能產業在香港發展壯大。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克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