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閻小駿:以更高水平開放 點亮香港的發展想像

發佈於

【明報文章】高度的國際化與開放程度,是古往今來一切偉大都會城市的共同特徵。拿破崙曾說,「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東京夢華錄》在描寫北宋宣和年間汴梁城的繁華時,曾用「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形容這個中國都會的勝景。唐代詩人王貞白在《長安道》一詩中,生動描寫道:「曉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梯航萬國來,爭先貢金帛。」對外部世界的高度開放,以及對於多向度人群的高度文化吸引力,既是歷史上的偉大都市之所以偉大的原因與動力,也是其存續發展所必需的軟實力根基之所在。

擺在香港面前的重要課題

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也是一國兩制制度設計的核心要義,更是香港這座都會城市所具有的獨特優勢與魅力所在。在浩瀚的中國版圖上,香港這座亞洲國際都會的地理範圍很小,但其開放格局卻很大,處於中西交流的關鍵點位。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與普通法銜接的法治傳統、規範有序的營商環境、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均保證香港這顆東方明珠在全球視野內持續光彩奪目。

當前,隨着香港政治局面逐步實現由亂到治的重要轉折,如何在新的安全環境和保障下,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推動香港面向全世界的更高水平開放,不斷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競爭與人才競爭中的軟實力及正向動能,是擺在香港社會面前的重要課題。

與世界的開放融通,從來就是香港之所以為香港的題中應有之義。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香港始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活力元素之一,在促進中外要素、人員和信息流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橋樑作用。在新時期新階段,繼續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及其對全世界的持續開放態勢,促進香港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時代對於香港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首要構建具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開放觀

於新時期新階段推動香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必定具有很多與以往不同的、新的歷史特點。香港自開埠以來,始終作為對國際開放的自由港而存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傳統優勢,曾激發香港在20世紀飛速發展,也助力祖國內地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起飛。

然而,任何客觀的歷史觀察者都無法否認,在回歸祖國前,香港的對外開放是在港英殖民統治下被迫的開放——它既非頂層設計的產物,也非中華民族主動選擇的結果,不但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隨機性,也意味着很大的被動性、自發性。

新時期新階段推動香港更高水平、更大格局的對外開放,首先就要求構建具有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香港對外開放觀,在對外開放中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保障國家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愈是開放愈要重視安全」,香港的更高水平開放,必須着眼於實現發展與安全的深度融合,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大格局開放。

當前世界局勢很不太平,中國的迅速崛起改變了冷戰後國際關係態勢,遏制與反遏制鬥爭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進行。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對外開放必須有高水平安全予以保障,方能確保行穩致遠。

更高水平、更大格局的對外開放,也要求進一步釐清香港的開放屬性,如何更好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過去香港對外開放格局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其在扮演中外貿易與交流中間人角色中所獲的超額經濟利益。隨着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推進,香港應加強主動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確保自身的對外開放優勢,更好服務於國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特別是助力國家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

國際形勢愈亂 愈顯香港獨特優勢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要求香港必須保持對外交流聯繫的全覆蓋。香港的開放,是對整個世界的開放,而非僅僅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開放。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矛盾衝突不斷,逆全球化風險很高,世界各大洲都存在地區衝突引爆點、利益格局對峙點或國家間關係的危機點。一些主要國家熱中於建構「小院高牆」、鼓吹「選邊站隊」,甚至一些老牌金融服務國家也失去了傳統中立性。

國際形勢愈是變亂交織,就愈彰顯香港的獨特優勢。一國兩制下香港對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這裏既包括美國和其他西方發達經濟體,也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廣大發展中經濟體——的全面開放與暢通,能夠為高度不穩的世界注入確定性和穩定性。

世界是一體的,全人類也是共興共榮的命運共同體,逆全球化潮流改變不了地球村是人類共同家園的客觀事實。香港的更大格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應注重地理意義上的完整性,做到「萬國咸通」;同時,也唯有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覆蓋面,方能不斷提高香港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吸引力和軟實力。

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必須是普惠式的開放。要鼓勵不同階層的香港居民都能參與到開放過程中,並從開放中受益。傳統上,香港由於信奉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哲學,在開放問題上較為注重工商界獲益;對於普通市民階層,則過於依賴所謂「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依靠開放成果從社會上層向中下層自動傳導。

但更高水平、更大格局的對外開放,則要求在開放成果惠及社會各階層問題上,要有明確的制度供給。不同階層的香港市民都應獲得參與香港對外開放的直接渠道,從投身於識變局、開新局的時代洪流中成就人生理想。發展成果為全體市民共享,是推動香港更高水平開放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高度開放乃香港軟實力基石

香港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最終需超越單純的物質文明層面,轉而服務於促進人類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互鑑、融合這個終極目的,並為提高中華文明在全球的影響力、傳播力做出貢獻。作為中西文明文化交流的樞紐節點,香港未來開放發展的藍圖,決不能缺少文化這一關鍵環節和要素。香港通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應該也能夠起到促進外部世界看得清、聽得明、願欣賞、易接受中華文化文明的強大助推作用。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文化軟實力精髓,亦正在於此。

依託廣袤的祖國腹地、對全世界敞開大門,這是香港開埠以來城市歷史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理應保持的特殊優勢。對世界的高度開放,從來都是香港軟實力的基石。當前香港的發展已進入新關鍵時期,鞏固「治」的成效、激發「興」的動能,保持香港的獨特優勢,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固本培元,強其筋骨,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是香港各界共同心願。相信在實現由治及興的道路上,社會各界一定能齊心協力,共同賦予香港新時期對外開放以不同於以往的時代意義。

作者是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閻小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