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蔡秀青:背棄了香港 誰人都可以?

發佈於

【明報文章】筆者最近經常思考的是:現在是一個什麼狀况的香港?該怎樣描述這樣的香港?現在算是處於危機中的香港嗎?若現在都不算是,那我們是否不再重視香港的特質和價值?但當我看見有一些文化和個性在減退或消逝,便得出守護危機中的香港的結論——在有限空間擴展生活和存在的空間。

筆者為文,主要是針對一些有同感的人;對於不認為香港特質正在消逝甚或現時的轉變很好的人,除了說這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及身處平行時空之外,只能期望本土文化能夠受到尊重,及了解到香港的獨特性是其動能和創意所在。

就近期觀察和經驗,有些複雜的感受:納悶——納悶的原因在於,社會上正發生很多事好像很關我事,卻好像不太關我事了;抽離——抽離的原因在於,當每時每刻都近距離凝視正發生的事,是很累很傷感;不甘——不甘的地方在於,大多數市民都值得更好的官員服務他們;距離感——官員及議員的輿論走向愈走愈遠,從平行時空走向分叉線了。

相對於什麼「由治及興」、發展動能、「說好香港故事」,我認為現在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們不再愛這座城市了、不想給自己希望了、沒有氣力再多作貢獻了、不再關注社會議題了、失卻能力以行動解決潛藏問題了。部分人真的受傷了。

這是可理解的。就近期的觀察和經驗,有數點想討論。

語言的危機

語言的危機所指不單是粵語在日常生活、公務、商務和公共政策中的討論,亦指粵語的地位、廣泛性、應用普遍性。廣東話作為絕大部分港人的母語,一方面我們想保留地方的多元和包容,另一方面亦有捍衛本地語言的正當性,以至不被邊緣化。

具體情况而言,為什麼身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都不能正正式式跟同事用廣東話溝通。如果立法機構愈來愈沒有必要用粵語交流,我們必須反思粵語文化的重要性,及如何將此本地文化保留和傳承。這是有切身的危機感——當我們說推動香港與內地文化交流時,香港本地語言須受保護。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強調的是公營機構,而非商業機構和私人公司。前者以服務當地人作軸心,後者以向外的開放性及資金利潤為主。當然,為確保本港多元性、資訊開放性及包容性,中文和英文是本港法定語文,政府向公眾發表主要文件須具備中英文本。而不少非政府組織,亦爭取政府資訊可包涵更多語言翻譯,讓不同種族的本地人理解有關資訊和有助融入。

立法會會議和政府各類會議,可視需要提供英語、廣東話、普通話即時傳譯,以讓不同人都可理解有關資訊。但同等重要和基本的是,港人可維持以廣東話溝通。筆者亦鼓勵某高官於立法會會議多練習以廣東話發言,以示尊重本地語言——我到內地其他城市都會說普通話啊!

國際性的危機

當一國兩制與經驗實踐不相符,本身「兩制」的優點,亦可因對原則的背棄而付出十分高昂的代價。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指出,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亦提到香港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及本港與國際規則順暢銜接的優勢。而當中,「兩制」及本港的國際性乃重要因素。

然而據金管局及統計處數字,今年6月本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分別按年跌11.4%和12.3%;2021年美國駐港地區總部數目最多,共254間,其次是中國內地(252間)及日本(210間),而去年駐港地區總部則以內地最多(251間),其次是美國(240間)及日本(212間)。

另一方面,於2021年,本港約11,100間境外擁有多數表決權分支機構,在港總共僱用78.4萬人,較2020跌3.7%。海外人才會否選擇在港工作,固然有其考慮因素,惟同時關乎外國人怎樣看現在的香港,是否如以往般屬亞洲分部的首選——不同疑慮,有待釐清。

近期有言論指,「保持國際化」有容許外國干預香港之嫌,筆者困惑:怎樣在與西方及全球各國聯繫及容許中西文化交流之下,保留本港的國際文化特色?部分建制派人士指摘歐美國家藉制裁等措施削弱香港的國際性,及西方國家指控中方削減香港的獨特性之際,不如更主動招攬海外港人、不同企業的人才。投資推廣署更應從商業角度出發,制訂和實行便利企業來港發展的策略,避免以消極態度看「無論港府如何讓步(做什麼),其他國家都會針對和削弱香港」的自我實現預言,除非有關人士不願擔當建設和愛香港的積極力量。

「香港的根本利益同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吸引外資對香港未來發展而言是重要的;但問題是一些言論把「國際化」跟「國安」放在對立面,則不利鞏固香港與國家的優勢。

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光芒

現正邁進哲學家Hannah Arendt所提及,「由於過去已不再將其光芒投射到未來,人的心靈因而徘徊在晦暗中」的進程。我們如何從過往經驗中抽絲剝繭,把過往的核心價值、純粹的動機照向現在和未來,才不會背棄了香港?由「治」難以「及興」的根深柢固問題,為決策者仍對港人不信任,做什麼仍在擔心會否被視為「反中亂港」:推廣「香港製造」品牌,是否要反中亂港?推廣本土文化,是否要反中亂港?推動粵語,是否要反中亂港?支持公共討論,是否要反中亂港?

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不是傻豬到知法犯法;若否,現時的政策及時事討論便不會在現實中那麼冷清和冷感。當然,筆者理解一國兩制的實踐經驗,有值得深刻總結和領會的地方,但「兩制」下的港人,又何嘗不體會到當局的「深刻」回應?

我們只是不想背棄香港,不想讓自己對香港的心冷卻而已。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秀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