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福島漁民:漁業剛振 排核水如自殺 問「為何國家可違法」 一旦損聲譽「漁獲難再有問津」

發佈於

【明報專訊】日本傳媒引述多名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日本最快8月底排放福島核污水。2011年3.11大地震令福島第一核電廠設施受損,引發核災難,事隔12年,日本政府提出傾倒核污水入海,引發國內外爭議,內地上月重申禁止進口當地10個都縣食品;特區政府其後表明日方一旦排放核污水,將即時禁止進口10個都縣的水產品。本報記者近日走訪東京都及福島縣多地,採訪居民、團體、地區代表及學者等持份者,了解當年受災區域最新情况,從經濟、民情及科學等多角度探討議題,今日起以系列形式報道。第一集率先探討相關計劃及禁令,對漁民災後重振聲譽以至漁業經濟帶來的衝擊。

明報記者 施晉宇 賴俊傑福島、東京報道

日本福島縣新地町的漁民小野春雄,其家鄉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約56公里,受核事故影響,當地2020年才解除對所有捕魚禁令,漁民每月可出海捕魚10次。日本政府提出排放核污水,國內也有正反爭論,小野春雄稱百分百反對排放核污水,形容倉卒排放屬「自殺行為」,嘆當地好不容易才重振漁業,排污水事件或損當地水產業聲譽,日後即使有漁獲也難有人問津,令經營漁業將變得毫無意義。他反問「如果法例規定把垃圾扔進海裏要罰款,為何日本會批准在大海排放氚等物質」及「為何國家可違法」。

香港是日本第二大農村水產出口地,港府已表明倘日本傾倒「核廢水」,會限制10都縣水產進口。

三代均漁民感驕傲 難棄捕魚為生

年逾七旬的小野春雄從事漁業逾55載,主要捕撈比目魚及扁口魚等10種魚類,再運到東京豐洲市場及仙台鹽釜水產批發市場轉售。對他而言大海作為工作場所,理應可自行判斷工作範圍,災後卻有所限制,豐洲市場甚至不要福島縣漁獲,出口香港則要有輻射檢測證明書。他透露當地漁業近年好不容易重振聲譽,部分漁獲售價上升3至5倍,其中「白飯魚」由災前每公斤300日圓(約17港元),上升至近年2000日圓(約110港元)。

2015年,日方和東京電力與該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達成協議,在未得到相關人等同意,不會以任何方式處理「處理水」。小野春雄稱,即使氚等物質影響未必即時浮現,但質疑日本政府在有風險下為何仍堅持排放。他擔心輻射物質在食物鏈傳播至人類,指即使漁民多番反對,日本領導層仍不了解漁民現况。

他希望顧客均能吃到美味的魚,並引以為傲,稱包括父親及3名兒子在內三代均是漁民,家庭成員難以放棄捕魚為生,憂一旦排放核污水,便會影響子孫後代從事相關職業。

指漁民視污染海洋如侵犯身體

日學者:沒什麼比政客稱「科學」更可疑

東北大學災害科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川島秀一約5年前搬到新地町與漁民生活,以了解漁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他提到當海中一種漁獲減少,大海亦能提供其他魚類,漁船對海洋充滿敬意,稱漁民視大海為身體一部分,故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比喻污染海洋等同侵犯漁民的身體。日本政府稱排放核污水計劃合乎國際安全標準,強調相關決定有科學依據,川島秀一質疑,「沒有什麼比政客稱『科學』更可疑」,舉例日本政府及東京電力當年稱建設核電廠在科學上是安全的,但2011年就發生了福島核事故,故認為民眾不能盲目相信科學。

日方認為處理核污水是復興福島的前提,主力研究「漁村民俗學」的川島秀一卻認為,對漁民而言,復興意味全面恢復捕撈,按照災前的相同方式銷售水產,若做不到就不能達到復興的果效。他相信一旦排放核污水,聲譽受損的不僅是新地町,甚至會波及福島縣其他城市。他說既然日方堅稱「處理水」安全,不應由福島縣獨力承擔,反指不如日本全國各地的海域一同排放核污水。

拍紀錄片導演:政府不顧漁民感受

2011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後,導演山田徹同年前往新地町,了解到災後留下來的漁民面對核污水問題,最終花了4年時間製作紀錄片《福島漁民物語》,小野春雄正是其中一個拍攝對象。生於東京的山田徹認為,漁業是代代相傳的家族企業,對於可應徵不同工種的東京人而言,難以理解這種保護家庭及工作的想法。他批評政府沒顧及漁民感受,面對漁民連番反對仍置諸不理,甚至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報告前,已予人早已決定排污水的印象,指政府對國民漠不關心的態度讓他失望。他認為核污水排放後,下一個關注點將是核廢料處理方法,「可能運送到你的家園」,冀透過紀錄片觸發民眾就「切身議題」思考。

(福島核污水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