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遍地盡皆中南海 到處都是釣魚台——從「汪洋進京」談救災、民情和管治文化

發佈於

【明報文章】我的文章標題一向多源自古人,但此稿標題卻來自今日的災民。內地河北和東北大水,受災人數以百萬計,死傷損失有待分曉。在災民中,流傳一副反映民情的對聯(由於輾轉相傳,已有不同版本)。上聯是「遍地盡皆中南海」,這不是中央辦公重地的中南海,而是遍地已成澤國之意;下聯是「到處都是釣魚台」,這不是釣魚台國賓館,而是指水淹大地,到處都可以釣魚。橫批是「汪洋進京」,這不是中共政治局前常委汪洋,而是比喻汪洋大海進入北京。

這副對聯還有延伸解讀。「遍地盡皆中南海」,指各級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按其本地實際需要,或他們心裏的「大局」,效法中南海發號施令,造成實質的不顧大局。「到處都是釣魚台」,指平時沒有災害的時候,地方官員都像活在貴麗豪華的釣魚台國賓館,出事時才投入救災。

我看到這副對聯,沒有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感覺,只有一片感同身受的悲傷和痛苦,腦袋盤旋着一個歷久長存的問題:以前我也採訪過這類災害新聞,每次都聽到要汲取教訓、做好基礎建設、健全制度、防災勝於抗災、抗災勝於救災。可惜,言猶在耳之際,新的災害又出現了。以前常聽到一句話:人定勝天!難道現在無法驗證這句話嗎?

(1)吸收了多少經驗教訓?

──對於這次大水,有關方面指這是140年一遇,包含着此乃特殊事件、天災、不可抗力的意味。從雨勢來看,這是事實。不過人們馬上記起河南鄭州水災,只是兩年前的事。那次災後,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地均須做好防汛防災的基礎工程。事實上,這類指示多年來在「發生特大災害後」都不斷發出過,但效果如何呢?也許,「特大災害」要特大工程才能應付,一下子未能完成,但至少要有全盤規劃和地區性的規劃。可惜,不少地方政府只看重地面上可以炫耀的工程,卻忽略了在地下看不見的疏導工程。前者可以贏得讚賞和邀功,後者則是吃力不討好的苦差。這種政治文化,加上「何必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思維,更變成一種無形阻力,必須由中央協調解決。

──基礎建設難以一下子完成,惟防災制度和措施大可馬上改善。例如在什麼情况下泄洪?泄洪前的預告工作怎樣才能妥善?哪些地方需要泄洪及如何引導大水流向?諸如此類,都必須科學決策,而且需要早為之計和公開說明;否則,在天災之餘必然加深人禍。

以這次受災嚴重的涿州和霸州為例,災民收到泄洪信息的時間是一大爭議(跟上次鄭州水災有類似之處)。此外,為什麼有些地方(例如雄安)可以避過天災?均涉及官方的「全局概念」,但這些意念如何能夠服眾?也是必須審慎處理的問題。否則,災情之外就是民情不穩,也是加深民怨的明顯原因。

──當民情不理解的時候,如何處理是重要一環。網上可見,霸州災民在政府大樓門前拉起橫幅「還我家園,明明是泄洪原因,卻說降雨所致」;突然,他們被一批黑衣人追打。這類事情在河南鄉鎮銀行事主陳情,以及其他官民矛盾的事件中都出現過。無論是哪方面的人,官方都不能縱容暴力。如果由此形成另類的管治文化,就會雪上加霜。

(2)從中央到地方 如何安撫民情

──這次水災出現後,民間關注中央領導層會否到場視察。至近日,終於出現副總理張國清的身影。有媒體間接代為解畫,指領導人日理萬機,而且憑今天科技,不需到達現場都可指揮救災。不錯,這些說法可以成立;惟領導人到災場的作用,不在於具體的指揮救災工作,而在於另外兩種作用:一是安撫民情,二是在政治上顯示重視從而發揮政治監督。

這次河北水災期間,內地網絡出現一個殊堪玩味的現象,就是播出前領導人視察災情的片段。例如1998年長江流域大水,時任總理朱鎔基親到災場前線視察,並斥責「豆腐渣工程」;2008年時任總理溫家寶第一時間到四川大地震災區,並有「多難興邦」之句。這又令人回憶消失了的片段。當時溫家寶對救災的軍人說:「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着辦!」這就是政治督軍的作用——儘管總理無權指揮軍隊,只有軍委高層方可。

坊間另一個關注視察災情的焦點,就是希望領導人毋須擔心到場視察會引起尷尬場面。網上視頻可見,前副總理孫春蘭疫情期間在武漢某小區視察,樓上居民高聲叫喊「(紓困措施)假的,假的」。此後,視察工作都加強組織。

──這次水災發生在北戴河會議期間,外界關注領導人動向。目前沒有北戴河會議的消息,有否因應廣泛災情而取消或延遲?不得而知;也沒有領導人身在北戴河的新聞。近期可見的是,政治局常委蔡奇受習近平委託,慰問到北戴河休息的專家(此乃慣例)。換言之,北戴河的某些活動仍是報道範圍。

其實,領導人在北戴河開會,只要增加透明度,讓大家知道他們為國是籌謀,也無所謂;如能兼顧民情,則更有利於建立形象。筆者記得有一年的北戴河會議,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在沒有會議的兩天到外地視察,不少民眾已心情舒暢,不會被「夏宮不知民間苦」的愁緒困擾。

──如何報道災情,也是安撫民心的關鍵。根據慣例,中央部門要求按新華社內容發稿;但若干傳媒的記者卻以私人身分到災區探訪(不用採訪字眼),並在其社交平台發布消息。以前,有關媒體馬上把記者召回,以免觸動上方,惟這次仍見有「私人探訪」的記者報道。不知是無法召回,還是反映有關方面紓緩民情的一些新舉措?總之,讓民意充分表達,將有利於官民雙方。

(3)未來的一些觀察點

──兩年前鄭州特大暴雨災害後,國務院做了調查報告,指出有關方面「應對部署不緊不實」、「應急響應嚴重滯後」、「措施不精準不得力」;事後還懲處了89名官員。這次水災之後,也應該深入調查研究,找出事因和問責,長遠杜絕禍患。

──民間的賑災情緒如何?也是觀察點之一。1991年華東大水災,全國上下一心救災,香港某電視台的救災歌曲:「滔滔裏,假使一個是我,問我怎麼過?」我至今仍深深記住。眼前,不管民間反應如何,官方也可先行帶動富裕一族的救災工作,讓盈利的大財團、大企業和富豪表現他們的愛國情懷。這樣,才不會讓「遍地盡皆中南海,到處都是釣魚台」之怨響徹千山。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