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河北紓困政策半年 小牧場「倒奶」恐重現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今年初,由於牛奶行業出現供給量大而消費需求不足,曾發生奶農殺奶牛賣牛肉止損現象。為防「倒奶事件」,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緊急推出紓困政策。半年過後,內地疫後消費疲軟,連食物消費也出現「降級」現象,乳製品首當其衝,處於產業鏈上游的奶源企業最受傷害。本報近日在河北走訪發現,有小牧場已面臨「倒奶潮」困境。

明報記者 王佩凡

中國奶業協會上月在第十四屆中國奶業大會發布《中國乳製品消費擴容提質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要實現內地人均奶製品消費量分別突破45公斤和50公斤的目標。但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一度飈升的人均消費量,去年出現負增長(見圖),今年前景亦不樂觀。

牧場稱大型乳企收奶量跌 剩奶難儲存

對於社會牛奶消耗量,小牧場最貼近市場脈搏。李女士在河北省經營一家牧場,共有1400頭牛,每日鮮乳產量20噸。李女士表示,今年年初開始,簽訂合約的幾家大型乳企因為效益不佳,每日收奶量突降為18噸,且每月有3至5天拒絕收奶。

由於沒有大型儲存設備,李女士牧場每日產出鮮奶如不被收走,她需要再花錢存儲,或以超低價賣給奶販。然而過多鮮奶不易儲存,且儲存之後依舊無法售賣,只得忍痛處理掉。

《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3)》數據顯示,去年內地規模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4717.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微增1.1%,增速大減10.6個百分點。與此對應的是,內地每年鮮牛奶產量不斷上升(見圖),到今年上半年,牛奶產量依然增長7.5%。

指每公斤奶收購價4元變3元 飼料價續升

乳企生意不好,牛奶來源又多,收購價格自然一路下調。李女士說:「奶價每月下降,去年(收購)價格還有每公斤4元,今年就只有3元。」據《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3)》指出,2022年奶業主產省份生乳收購平均價每公斤4.16元,4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今年收購價跌勢繼續,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第4周,河北、內蒙古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每公斤3.75元,同比下跌8.8%。

與鮮牛奶收購價下跌的同時,近期養牛所需的飼料豆粕和粟米價格還在上升。「生意社」數據顯示,目前一噸豆粕的價格高出鮮奶收購價格1500元左右,吃的料比產的奶貴。李女士的牧場每月飼料費要50萬元,再加人工、倉貯費用,她形容經營狀况捉襟見肘。

在上月奶業大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說:「目前奶業面臨嚴重困難,集中表現在需求萎縮、價格低迷,同時成本高企。養殖企業困難、加工企業也困難,大企業困難、小企業更困難。」

專家倡增奶酪製品佔額減剩奶 惟加工准入門檻高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則表示,中國原料奶七成以上加工成液態奶,但美國和德國的比例只有20%,其加工成奶酪的比例高達50%。他認為,如果中國乳製品結構從液態奶佔主導變為奶酪、高端奶粉等固體奶佔60%,奶源結構性過剩問題就能很好解決。

為免浪費奶源,李女士也表示,牧場近期也打算在奶產品加工方面做出突破。但據國家發改委《乳製品加工行業准入條件》規定,新企業必須達到加工規模為日處理原料乳能力200噸以上。這是2008年毒奶粉事件後,國家整頓奶企行業的一項重要措施。不過,「以規模論英雄」不僅導致如今國內乳企壟斷嚴重,過高的乳製品加工行業准入門檻,讓中小型牧場無法另謀發展。

李女士的牧場選擇把多出的牛奶「噴成」奶粉(鮮奶濃縮後噴霧進乾燥室與熱空氣接觸,迅速脫水變奶粉),但由於沒有售賣的資格,奶粉只能留着餵小牛,剩下的自留或送給熟人。牧場同時經營的中央廚房式項目「鮮奶吧」,亦因消費不足,縣城每日牛奶供應量從疫情前的3噸降至2噸。

與李女士牧場狀况相似的情况,當前在內地中小型牧場十分普遍,今年以來部分地區還曾出現「倒奶潮」,有牧場甚至表示要殺牛減損。而在訪問一些乳製品消費者後,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表示,「只要檢測合格,如果能買到更好品質的牛奶,品牌不重要」。

解決中小乳企發展難題 考驗中央促民營經濟決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專家和業界曾預測隨着經濟和消費加速回暖,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質量提升,乳製品消費也恢復增長勢頭。如今預期落空,業界分析人士認為,解決乳業中小企發展難題,與當局正籌劃的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改革息息相關,也考驗中央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決心。

(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