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新鬼煩冤舊鬼哭 亡在群臣無抱負?——夏威夷山火和中國大水災引起的思考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全球氣候反常,自然災害頻仍。多少是因為天災?多少是因為人禍?言人人殊,也難作結論。但從社會學角度看,卻有很多地方可比較和引起思考。近日中國華北和東北發生大水災,美國夏威夷毛伊島發生嚴重山火;一是水深,一是火熱,兩者均傷亡慘重,損失難以估計,令人想起唐代杜甫《兵車行》之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災後,兩國的處理和輿情又引起民間對官方(包括地方政府)表現的不滿,認為災情反映官員失職,平時安逸不作為,死傷慘烈皆是「亡在群臣無抱負」(粵劇《帝女花.迎鳳》中任冰兒之句)。故有今天標題。

(1)災情和救災的表層比較

──兩地災情如何慘重,各位可從新聞報道知悉,確實令人傷痛。綜合兩地報道和網絡信息,值得指出的是,毛伊島災民指摘官方通報山火的信息遲緩,令人未能及時撤退;當地官員做了解釋,但災民不接受。類似情况也在中國大水災中出現,災民指摘官方信息不準確,連關鍵的泄洪時間都沒說清楚,其後又說洪水是暴雨所致,跟泄洪關係不大。

泄洪時間有否及時通知市民?在2021年鄭州大水時已出現過,事後當然沒有答案,災民的質疑和怨氣又被歲月掩沒過去了。可見,這跟官員的應急意識很有關係。毛伊島災民甚至指摘官員安逸太久,在關鍵時刻還掉以輕心,這是天災以外增添的人禍。罵得對!然則,中國的情况何嘗不是一樣?

──上述情况的分別只在於:毛伊島災民可依法控告當地政府官員(已有災民訴諸法律行動),而中國災民只能等待官方「事後檢討和追究官員責任」。換句話說,毛伊島災民可以用法律迫使官員問責和改善,而中國災民則須等待官方「自我完善」,還不知道「完善」後的實際結果。這就涉及中國至今有否建立真正的問責制度和文化?還是得過且過,間接加深天災後的人禍?

舉例說,「被處罰的官員」有沒有易地(或易位)當官甚至升官?2008年石家莊「毒奶粉案」就是典型事例。時任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引咎辭職,但2009年12月復出,任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專職副組長,引起社會嘩然。某些石家莊官員同樣有類似待遇,地點和崗位換了,但職級不變。自從1988年時任鐵道部長丁關根「引咎辭職」後再升官開始,這類事例屢見不鮮。

──美國雖號稱第一強國,惟防災和救災工作也備受質疑。美國有輿論指出,這是因為美國長期稱雄,危機意識不足,出現突發災害時,無論應急和善後都有問題,例如2005年新奧爾良特大風災;而2019年疫情肆虐,美國是全球染病率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預防意識不足,以為自己根底好、「頂得住」,導致平日的基建及應急設施也日漸老化和反應不靈。這些全是事實,這次毛伊島也是典型事例之一。

不過中國又怎樣呢?多年前大事宣傳的「海綿城市」,實效如何?中國在各種重大自然災害後,經常突出救災工作如何迅速有效,中國可以動員全國之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沒錯,這是中國可以集中優勢力量創造出來的成績,我不排除有其實效;惟這些只是「示範單位」?還是實效防災和根治災害的辦法?不得而知。

(2)輿論反映的深層次比較

──以下事例雖只是小節,但反映出來的意識卻值得商榷。從內地傳媒報道夏威夷山火可見,確是如實報道,災情嚴重,民怨升天;還有「新奧爾良10多年來還未重生」的信息,也在舊聞中重現。沒關係,可引以為戒。但有關報道隱隱透露出來的傾向,卻是「不能放過唱衰美國的機會」,甚至用美國災情和民怨淡化中國不能報道的民憤,暗示「水災和山火都是不可抗力的天災,美國尚且如此,所以可以怨天,不可尤人」。果真如此,豈不是轉移視線?

──另一事例是,在夏威夷山火肆虐之際,美國、韓國和日本首腦在大衛營(美國總統度假之地)舉行會議,矛頭實際針對中國。內地有傳媒暗示,美國災民水深火熱,領導人風花雪月。沒錯,這是事實,從輿論戰的角度可以引伸。不過中國網民也很敏感,輕輕一問:「中國領導人是否在北戴河(度假勝地)?」事實無人得知。上述有暗示性的引伸(除非是「高級黑」),似乎起不了醜化美國的作用,反而令人思考,傳媒應如何公正、客觀處理新聞?

(3)管治文化和處理手法比較

──內地公開信息指,涿州災民上訪被黑衣人驅打,內地記者要用私人身分在社交平台報道災情,如今還有續聞。最高人民法院發表調查報告,指尋釁滋事罪已被「泛用」。2011年,有紀錄的尋釁滋事案件892宗,到2019年增至43,776宗(據山東平邑縣法院調查報告);在刑法規定的400多個罪名中,尋釁滋事罪案件佔比突破5%。

高院說此罪已被「泛用」,實指氾濫,只是不明言而已。可見,(除有實質證據的案件外)官員找不到入罪理由,就隨意使用尋釁滋事之名。實際效果就是打壓合法的民情表達及代為伸訴呼冤的行動,製造民怨;胡亂公布還會造成「身心和人格謀殺」。

──這種「泛用」說明,表達民情和伸訴在中國或已被視為「不穩定因素」,西方國家則視為「社會的穩定器」,讓民情暢順表達和依法行使民權,反而減少社會爆炸的危機,更不會因天災而埋怨官員濫權、耽於逸樂、不思進取,造成「新鬼煩冤舊鬼哭」。

──堵塞民意和由此而引起的惡性循環,既涉及執政者、領導層的政策和現存制度,還涉及各級官員執行意志和執行力。我一向不會認為「月亮是外國的圓」,更不認同外國傷害中國利益,因最終是中國人受損。所以,如何擺脫「亡在群臣無抱負」的魔咒,倒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也許官方可以解釋:「各國有不同國情。」但必須緊記,人類應有相同的人性和人情。

收筆之時,突然記起另一則新聞:香港立法會今年至今通過24項政府法案,其中三分之二表決時,在席議員不過半。據聞中聯辦官員事後查詢,有議員隨即提出改善建議。有網民問:京官問責,好事,聊勝於無;但議員為什麼在京官查詢後才有改善建議?他們是向京官還是向市民負責?此刻官方強調「由治及興」,希望不會「亡在群臣無抱負」就好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