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稱業界難題在信心 進口水產每批皆驗

發佈於

【明報專訊】因應日本排放核污水,港府今起加強輻射水平測試,於環境及生態局等相關部門網站公布結果。天文台助理台長李立信相信,本港水域受核污水排放影響機率低,因兩地水域相差逾3000公里,污水漂到本港已大大稀釋。環境及生態局常任秘書長劉利群認為,本港業界面臨最大問題是市民信心,故每批空運及海運進口水產均會採樣,食安中心檢測後會向貨主發出「准予放行信」,證明有關批次通過輻射檢測。至於會否向受影響業界提供經濟支援,她認為「放行信」已最能協助業界應對。

會否經濟支援 指「放行信」最助業界

食安中心透露,已斥約200萬元增加檢測設施,6月12日起提升日本進口食品檢測範圍,每天檢測所有進口水產品,以及加強檢測相關加工食品。截至本周日(20日),中心共檢測10,357個日本進口食品樣本,相等於去年整年檢測量,當中約5541個是水產及其製品、海藻及海鹽。

至於如何跟進幅射水平超標進口食品,食物安全專員黃宏稱將採取「扣查」方式,即結果令人滿意才放行,輻射超標的進口食品不會流到市面,她稱當局或會與日本商討,針對食品來源地加強管制或暫停進口一段時間。黃宏解釋,新措施下檢測程序與以往相若,清關時間則視乎貨物情况,強調政府會在入口層面嚴格執行檢測,市民日後在本港市面買到的日本食品均安全。

設熱線供諮詢 加強本地漁產輻射監測

食安中心透露,昨早與業界舉行兩場共約700人出席的網上座談會,解釋新措施具體細節,當局已設兩條熱線供業界分別諮詢空運及海運日本水產問題。有關日本進口食品樣本輻射檢測結果,每個工作天會於專題網頁和環境及生態局新聞公告發布。

漁護署助理署長黎存志稱,署方今起會加強本地漁產品輻射水平監測,從魚統處批銷的捕撈漁產品及在本港水域魚類養殖區採樣檢測,頻率由現時每月一次增至每日一次,並在網上公布結果。至於天文台每季均從本港水域海水的上、中和低層抽樣測量氚和人工伽馬放射性核素含量,李立信稱上月起已加密本港海水樣本輻射監測至約每月一次,需要時可按情况調整,若監測結果異常會直接通報漁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