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中大:無創新法治「惡性膽管阻塞」 成功率更高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港每年有數千名晚期癌症病人受惡性膽管阻塞影響,未必人人能接受傳統內窺鏡引流治療,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超聲波內窺鏡引導下膽管十二指腸引流術」(ECDS)較傳統治療的成功率高,治療時間只需約10分鐘,較傳統方法短15分鐘,技術幾乎無創,為病人提供多個選擇。研究結果已在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患上不可切除的胰膽癌及惡性膽管阻塞的病人,「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及ECDS可作引流的治療方法,前者透過內窺鏡伸出儀器,金屬支架或需貫穿腫瘤放置於膽管內,但約25%病人因插管困難,無法接受治療。

超聲波內窺鏡引導 避腫瘤植入支架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詩瓏說,即使順利插入支架,腫瘤會不斷擴大並穿過支架的網狀格,向內生長,約2至3個月便再造成阻塞;病人肝功能或因膽管阻塞轉差,無法進行化療,攜帶外部引流袋亦不便,該院遂萌生使用新技術引流。

ECDS由超聲波內窺鏡引導,將特製支架植入腫瘤上,支架一端於膽管,另一端於十二指腸,直接打通兩者以排出膽汁。陳稱新技術不需經過腫瘤,只要找到十二指腸上端、膽管脹大的位置植入便可,手術近乎無創。她稱特製支架打開後形狀像啞鈴,令兩個器官脗合,不擔心會膽汁滲漏。

併發症比率相若 需培訓暫未可全港推

團隊2017至2020年招募155名惡性膽管阻塞患者做臨牀研究,隨機接受ECDS或ERCP,發現ECDS技術成功率為96.2%,較ERCP的76.3%高;前者治療需約10分鐘,比後者短15分鐘,30日內出現併發症比率則相若。

威爾斯親王醫院10多年前引入ECDS,至今約200多宗治療病例。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張源斌指出,支架位置因遠離腫瘤,能減低腫瘤再次阻塞機率,同時避免胰腺發炎。不過,他稱新技術仍需更多專業培訓,特製支架較貴,尚未適合推廣至全港,期望更多醫生熟習技術後能成為引流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