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大灣區GBA專題:《飛魚》談追夢猶豫 港版探索「網」與「漂」

發佈於

【明報專訊】《飛魚》是鍾向霖自2019年主導創作的作品,靈感源自他的個人經歷,關於從穩定的工作跳出來追求戲劇的夢想,甚至全職做一個戲劇人曾面對的猶豫。「做戲劇沒有什麼錢,要留在大城市很難,有時覺得回到老家拿幾千元月薪也能過得蠻不錯,可是那種狀態會是自己意願的嗎?」理想和現實的交叉口該怎麼走,在這種糾結中,鍾向霖創作出《飛魚》,希望將這份思考帶給每位觀眾。

2021年,鍾向霖再創作《飛魚2:深海》,講述一事無成的女孩在嘗試做直播後卻遭受網絡世界的抨擊,失落之際回想起過往身邊人給予的支持和力量。

至於今年2月帶到大館的《飛魚@香港》,則是鍾向霖從香港這一個有多種語言、文化、族群、身分融合的地方作出發點,構思的一個全新創作。

港人所感之漂 有異北上廣漂

《飛魚@香港》從去年3月左右開始籌備。「我們詢問了很多香港人,得到的答案都說自己沒有老家,或者是我老家就是隔壁的灣仔或屯門」,鍾向霖發現,香港似乎沒有「漂」這個概念,「例如你離開家鄉去北京生活及工作是北漂,在上海工作叫上漂,甚至在廣州叫廣漂,但是港漂這個詞對香港人來說就很奇怪,他們會說我返鄉下,但又不會認為自己在香港是漂」。

然而,鍾向霖卻感到香港人另一種「漂」,「有很多人移民去其他國家。其實年初去香港時,感覺香港人有一股懷念自己親友的強烈情緒,並不是說見不到面,只是親友已搬去很遠的地方;有些人也在思考自己要否繼續留港,就是有這種情緒存在」。

逃出網外去漂 有自由有危險

在鍾向霖看來,人和人的關係會形成一個很大的社會網絡,是一種可能會困住人的束縛,例如日常生活中會約束自己行為的人情世故;但社會網絡也是安全防線,因為逃出網外去漂,往往看起來自由,但也充滿危險及不穩定。

因此,《飛魚@香港》將人們比喻成一群沙甸魚,是擠在無人騷擾的暗黑深海,與一群面目模糊的同類一起終老;抑或是躍出海面化身飛魚,甘冒獻身海鳥的危險去追逐陽光與藍天;又或者怎樣徒勞,最終都沒法改變被捕撈製成罐頭的宿命。

鍾向霖希望透過「網」與「漂」的主題,可以讓大家在茫茫人海中,想像自己到底有多少生活空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