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孫成昊:美日韓同盟與北約亞太轉向 加劇地區「陣營化」對抗

發佈於

【明報文章】8月18日,美國、日本、韓國三國領導人在大衛營(Camp David)舉行峰會,並在開展聯合軍事演習、提升電池和半導體芯片合作、強化對可用於軍事技術的出口管控等軍事和經濟領域達成一系列共識。更重要是,在拜登政府推動下,美國希望將三邊會晤機制化,力圖消弭日韓兩大美國亞太盟友之間的隔閡,打造不受政府更迭影響、更緊密的三邊關係。

雖然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曾表示,美國此舉的目標不是建立一個亞太地區的北約,但美國加大綑綁日韓同盟與推動北約亞太轉向幾乎同步進行,這也意味着美日韓關係的深化,將導致北約亞太轉向和亞太地區的「北約化」,美日韓及北約的地區政策都將抬升「陣營化」對抗風險。

拜登執政後推動亞太地區盟伴體系「優化升級」,相比特朗普政府,更為重視日韓在地區發揮的作用。北約在亞太的四大伙伴——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與美國在地區新組建的美英澳聯盟(AUKUS)和新激活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成員出現高度重合,四國具備加速推動北約亞太轉向進程的「先鋒」能力,協助美國將「軸輻體系」轉變為「盟伴協同體系」,成為北約亞太轉向的核心目標。

以日韓為代表的亞太四國,積極響應美國推動的「兩洋戰略」及北約亞太轉向趨勢。2022年北約峰會首次邀請四國領導人與會,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峰會期間明確表示,歐洲和「印太」地區安全「不可分割」,甚至將烏克蘭危機與東亞安全形勢掛鈎。去年5月,韓國宣布加入北約下屬的合作網絡防禦卓越中心,成為首個加入該中心的亞洲國家,正賦權北約將其參與亞太事務的意願轉化為能力。今年1月底,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接連訪問韓日,並聲稱北約的安全與東亞安全相互關聯。

北約不斷推進與亞太四國的軍事合作水平,包括考慮建立駐東京辦事處,而這一機構一旦建成,將成為北約在國際組織及東歐、中東以外的首個亞太地區聯絡處,作為協調亞太四國合作的樞紐。

北約或與日韓建立同盟關係

美國加緊與日韓同盟的互動及其推動北約亞太轉向,將擾亂地區秩序,尤其是刺激部分地區國家出爐更具軍事冒險色彩的戰略文件,拉升軍備競賽和地區伙伴關係「安全化」風險。美國還進一步利用烏克蘭危機,將北約蘊含的「東西對立」思維向亞太輸出,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國家周邊安全形勢更趨複雜。

美國的亞太盟友日本、韓國,相繼出爐涉及地區安全的戰略文件。去年12月日本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3份文件,明確表明為應對彈道導彈襲擊等事態,日本將擁有可攻擊敵方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標誌着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同年12月韓國出爐「印太」戰略文件,也是其首份地區外交戰略,除了強調擴大全面安全合作之外,也將美國力推的捍衛和提升「普世價值」納入其中,得到美國熱情歡迎。未來,北約可能持續加強與日韓等國形成類似「五眼聯盟」的情報同盟,並逐步打造更緊密的北約與日韓軍事同盟關係。

印太地區軍備競賽風險增

同時,隨着北約這一軍事組織日益介入地區事務,並鼓勵其盟伴發揮主導作用,「印太」地區潛在的軍備競賽風險上升。全球經濟發展乏力,對「印太」地區國防開支的影響微乎其微,地區防務開支佔全球比例從2009年的20%升至現今28%。北約轉向亞太將進一步推升地區軍事競爭,各國提升防務支出的行為,可能形成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對地區國家經濟復蘇和發展構成挑戰。

美國和北約利用烏克蘭危機,深度綑綁兩大板塊的盟伴體系,將造成亞太地區伙伴關係「安全化」,推升「陣營化」對抗風險,地區各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周邊戰略環境。美國力圖構建協同北約、七國集團(G7)、AUKUS、Quad以及美日和美韓雙邊同盟等發揮聯動作用的平台;同時,北約歐洲成員國與美日印澳等「印太」國家的外長和防長會晤、聯合軍演、防務合作密度和力度不斷上升,北約及歐盟成員國在「印太」地區開展艦機行動的密度和頻次增加,更大尺度的行動或會逐步顯現。

中國面臨更嚴峻戰略環境挑戰

北約轉向亞太及其連帶舉措,將加劇地區國家的不安全感。被美國及北約塑造的安全需求,可能取代地區以謀求經濟發展為主的對外戰略邏輯,中國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在安全層面,中國周邊可能會出現複合型的「安全化」和「陣營化」趨勢,惡化中國所處的戰略環境。於經濟層面,美國和北約將加緊拉攏歐洲及亞太盟伴,就貿易規則、技術、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出口管制等領域,構建排他性的議題式「小圈子」,通過將經濟議題「安全化」,破壞中國發展勢頭。而在這次美日韓峰會上,上述趨勢都已有所體現,地區形勢將更趨複雜。

作者是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成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