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施政報告應關注的民生議題——通脹、貧富不均、照顧者壓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李家超7月底宣布,他將於10月發表其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並隨即展開諮詢,盼望市民多提意見。什麼是市民關心的民生議題?他們對施政報告有什麼期望?以下是筆者的觀察。

首先,市民關心的是,通脹好像「殺到埋身」。所謂通脹,簡單來說,就是物價不斷上升,購買同一樣物品,隔了一段時間,價錢都要比上次高。疫情過後,這大半年來,市民看見無論什麼物品都加了價,少則一元幾毫,加價兩三成的也不少。雖然統計處公布的數字,綜合物價指數按年升幅只有一兩個百分點(今年7月的數字是按年升1.8%),但對升斗市民來說,買的物品都加價,感覺就是百物騰貴!

物價指數升幅與市民感覺有落差

李家超回顧過去一年工作時,強調他和團隊是做實事的人,指的實事包括:成立關愛隊協助有需要的市民、興建簡約公屋解決蝸居劏房市民的住屋困難、設立師友計劃擴闊住屋環境惡劣之初中生的視野及增加他們自信、整頓久為市民詬病的街道衛生等。市民對李家超上任後做的實事,一般評價是滿意的。不過,現在市民最感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生活並不如當初期望的疫後有所改善。

筆者認為,在未來一份施政報告中,李家超真的要想辦法,看看如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尤其是那些收入不多的基層市民,他們包括︰20多萬個領綜援的住戶,他們領取的金額雖然隨通脹上調,惟實際生活水平自回歸以來並沒有改善;數十萬長期患病和殘障的市民,他們雖得到公營醫療系統照顧,但所需的輔助和復康服務不是付諸闕如,就是不足;差不多200萬在每月入息中位數2萬元以下的打工仔,他們如果住在較偏遠市鎮,單是上下班交通費已所費不菲,通脹對他們來說是百上加斤。

為改善民生、紓緩通脹壓力,筆者有以下建議:

(1)實質增加綜援金額10%。上次全面檢討綜援金額已是1996年的事,董建華出任特首時曾調整長者領取的綜援金額,每月增加300元,但其餘綜援人士卻因當時出現的通縮而被削減。(2)檢討長期病患和殘障人士所得的輔助和康復服務。最近精神病患者引起社會關注,顯示政府必須加強在康復服務方面承擔的責任。(3)將政府提供的交通補貼恒常化,及重整最低工資調整機制。

此外,為對抗通脹,明年政府看來要繼續「派錢」了,筆者以後再討論。

有「社會安全網」 才不至失控墜落

第二,香港是貧富懸殊的社會,原因是本港實行簡單稅制,稅率又偏低,所以有意見認為香港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單看收入的分佈情况,差距確實愈來愈大,但最值得留意的是,個人月入中位數長期徘徊在1.6萬至2萬元之間,今年第一季是2萬元,即有一半打工仔月入在這數字之下;而月入在1萬元以下的,仍有35萬人,佔勞動人口近10%,他們是否愈來愈窮?

市民雖然常埋怨「生活逼人」,但可幸的是,香港戰後以來並沒有因民不聊生而發生暴亂,僅有的一次是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事件。這樣,香港的窮人是否沒有不滿?不滿是有的,不少市民更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為什麼他們沒有因此破壞社會秩序和安寧?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港督麥理浩講過︰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難免造成貧富不均,但政府提供免費教育、廉宜的房屋和醫療、基本生活保障,總算蓋過了資本主義的醜惡一面。

筆者重提舊事,想指出的是:香港能夠保持長期繁榮和穩定,政府設立的社會安全網(social safety net),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教育、醫療、房屋、福利和社會保障等服務,抵消了社會因貧富懸殊而構成的不穩定,市民也因此有向上流動機會。從這個角度看,香港正因有社會安全網,才不至淪為失控和墜落的城市。

福利並無令有工作能力者「躺平」

最近有意見質疑社會安全網的功能,筆者覺得有澄清的必要。早前有調查顯示,低收入群體中有8萬名具工作能力的人並沒有就業;於是有意見認為,福利可能令這些有工作能力的人「躺平」。這些人為什麼沒有工作?統計處應深入調查;認為福利開支增加而造成更多市民倚賴政府,並不公允。其實,本港市民從來不缺自力更生精神,因為失業而領取綜援的個案一向偏低,今年7月的數字是1.7萬宗。筆者不想看到25年前「綜援養懶人」的言論再次出現,更不想接受福利的市民受到歧視和排斥。

另外,公營房屋是寶貴的社會資源,必須用得其所,不會有人反對;但把公營房屋的短缺歸咎於現有公屋居民濫用,卻有違公營房屋原意,也會造成社會不安。最近有消息傳出,房委會當中有委員認為,60歲或以上的公屋居民,應如其他住戶接受入息和資產審查,超過的要繳交高額租金。筆者認為房委會必須審慎行事。長者擁有資產,是他們幾十年積蓄得來的,為什麼他們有積蓄便要受到「懲罰」?况且,公屋居民擁有的積蓄,可能已使他們失去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現在要受雙重打擊,社會是否這樣對待長者?

總結上文,筆者盼望李家超在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能明確肯定社會安全網的功能,並加以改善和優化。

照顧者徬徨無助 承受壓力喘不過氣

最後,李家超在施政報告必須回應的民生問題是,有需要受照顧的市民因得不到適當照料而死亡。這樣的悲劇,過去也曾發生,而隨着75歲及以上人口愈來愈多,獨居和雙老住戶持續上升,需要照顧的市民會有增無減;負責照顧他們的親友,所承受壓力亦會愈來愈大。

在悲劇發生後,李家超隨即提出改善措施,包括增加照顧者津貼金額、將津貼計劃恒常化,及擴大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使用範圍等。不過,為減少悲劇發生,政府必須有更周詳計劃。這方面,筆者有以下建議︰

(1)快將在各區成立的關愛隊,應以需要在家照顧的長者和殘障人士作為他們的首要關愛對象;(2)今年底改選後的區議會,應蒐集區內需要照顧之居民的有關資料,並就着各區不同情况商討對策,提交建議給地區專員跟進;(3)各區康健中心應該向區內需要受照顧的居民及其照顧者,提供預防性的醫療服務和其他保健信息,也應成為照顧者尋求協助的接觸點。

總結而言,李家超必須留意——市民的生活正受到通脹蠶食,在艱難時刻,社會安全網為他們提供保障,令他們不至徬徨無助;惟不少照顧者發覺承受的壓力令他們喘不過氣來,他們期待未來一份施政報告可為他們帶來好消息。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