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施麗珊:「造血」比「輸血」重要

發佈於

【明報文章】據官方統計,本港出現結構性的勞動人口縮減。本地勞動人口(不包括外傭)由2018年368萬,急降至去年的346萬,勞動人口大減22萬,佔總勞動人口近6%,當中約16萬屬低技術勞動人口。而根據《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本地勞動人口在2027年將降至357萬。當前勞動人口已較2027年預期少近11萬人,似乎勞動力不足問題迫在眉睫。然而,勞動人口下降,是否等同要輸入同樣數目的人口?還有沒有其他應對人力不足的良方?

近年勞動人口下滑成因甚多,除了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不斷下跌之外,從2019年底至2023年的3年多,本港受新冠疫症打擊,疫情期間經濟停頓,亦令勞動人口的參與受限。原本每年約4萬宗的單程證來港團聚,亦因內地公安局不時暫停審批,2020至2022年平均每年大減至只有1.6萬人。世界各地人口流動受阻,加劇本地勞動人口的預期跌勢。

再者,2019年本港爆發反修例社會事件,及其後連串公共政策和社會環境變遷,觸發移民潮,進一步增加勞動人口流失。引用官方說法:如今香港已復常,亦從「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故未來勞動力供應理應復常,社會應謀定而後動,不宜急於大量輸入勞工。

搶人才成效顯著 欠低技術勞工需分析

然而,特首在去年施政報告已宣布一系列全方位「搶人才」的政策措施,除了培育本地人才、保障本地勞工就業,亦更進取地吸納外來人才,促進本港經濟和社會發展。事實上,過去10年政府透過不同計劃引進勞工(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等)批出近55萬個簽證,數目佔350萬勞動人口的七分之一。半百萬勞工絕非小數目,加上復常後的搶人大計,截至今年6月底當局已批出6.1萬宗申請,「高才通」亦已批出約2.6萬宗申請,預期搶人計劃達標(每年3.5萬人)甚或超額完成。

同時,因應高中及以下學歷程度的勞動人口下跌,政府亦於今年6月宣布推行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及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前者針對指定行業(例如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限額內的勞工;後者則容許未來兩年內,輸入26個指定職位類別及非技術/低技術人員(例如侍應生、售貨員、文員等),不設任何配額。

輸入勞工無可避免地衝擊本地就業市場,特別是優化補充勞工計劃,首當其衝自然是本地非技術/低技術勞工。根據社協上月所做的《基層市民對輸入勞工計劃的意見問卷調查》,76.5%受訪者認為不設上限地輸入勞工不合理;74.1%受訪者表示非常不贊成或不贊成當局推行上述計劃;88.4%因輸入勞工而憂慮未來就業情况,主因是擔心衝擊本地非技術/低技術勞工、損害本地勞工就業機會(84.4%),及減低本地勞工改善工作待遇水平的機會(71.4%)。

然而,究竟低技術/非技術勞動人口是否如此短缺?若比對今年1至3月本港勞動人口與2027年人力資源需求,總人力資源出現29萬名勞工短缺(見表),惟當中最短缺的是專上教育程度勞工,短缺多達22萬人,佔短缺勞工人口的76.2%。

至於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勞工,即一般被視為從事非技術/低技術工種的勞動人口,反而仍有逾2.4萬的過剩人手;高中學歷則欠近10萬人,兩者淨差約7.5萬人。除非當局預計在未來5年,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勞動人口大跌,不然似乎看不到所謂低技術勞動人口嚴重不足的問題。

人力需求估算 未考慮科技發展

再者,勞動人口短缺,又有否充分考量在新資訊科技之下勞動人口需求的變化?近年不少低技術/非技術職位(例如送餐車已取代部分食肆前線員工、自動洗碗碟機取代洗碗工、商場利用清潔機械人代替清潔工、酒店利用智能機械人提供房間服務、透過語音識別取代文員輸入文字和數據、人與人之間通訊、商貿和交易模式轉變等)。加上過去3年多疫症下本港經濟環境變化、大眾消費模式轉變等,均影響本港人力資源實際需求。究竟到2027年,本港仍是否如2019年推算,需要逾190萬低學歷(高中或以下)勞工?抑或有所減少?當局必須盡快開展人力資源推算,評估最新及未來5至10年本港短中長期人力資源需求。

外地經驗:定行業、設配額、有時限

參考外地經驗(例如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各地雖設輸入勞工計劃,惟亦訂立不同程度的措施和要求,輸入不同技術水平的勞工以補充本地勞動力。各地政府會針對性地設立一定的輸入勞工配額,確保將對本地勞動市場及本地勞工就業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並適時有序檢視計劃成效。

反觀本港是次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當局提出先試行兩年再檢討,衝擊之大恐怕難以估量。輸入勞工對當地經濟增長固然有一定貢獻,惟亦不能忽視本地勞工反對聲音,以保障本地勞工就業優先。

另外,為達至保障本地勞工的大原則,當局應延長招聘不到本地工人的聘用期,由目前的4星期延長至不少於6星期,並限制每間公司輸入勞工的人數上限(例如按不同規模公司訂定輸入人數上限),並將輸入勞工人數與全職本地員工人數的比例,由目前的1:2(即每兩名本地員工,才可輸入1名外勞)調升至1:10(每10名本地員工才可輸入1名外勞);以及將目前輸入勞工要求的職位每月工資中位數,按年提高最少一成,以誘導輸入勞工至聘用本地勞工。

「輸血」是權宜 「造血」是王道

當前本港人力資源不足,猶如患病的貧血病人,時間緊迫,性命攸關,「輸血」救命似乎在所難免。惟究竟輸多少血、要輸多久,總要有所量度。要成為健康的人,長遠也不能靠「輸血」維生,「造血」才是王道。筆者寄望當局慎用輸入勞工計劃,計劃必須「定行業」(設立針對個別行業的人力需要推算)、「設配額」(定行業輸入勞工配額)、「有時限」(設立退場機制,訂定只在特定時期內推行),不應將輸入勞工視為長策。相反,應增加本地勞動力、提升本地人力資源以配合經濟發展,方為上策,例如大量增加託兒服務、釋放婦女勞動力、增加進修基金、再培訓局及勞工處的服務要更合時宜等。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扶貧委員會委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施麗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