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工程界:若及早建成蓄洪池 對早前暴雨幫助大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多區防洪工程規劃多年未完成,工程師學會會長李志康稱,若及早建成地下蓄洪池對應付早前暴雨「一定好有幫助」。他認為,本港舊區如灣仔、上環等渠道設計容量只足以應付50年一遇的暴雨,不足以抵禦如上周的極端天氣。他建議政府短期內構建城市資訊模型幫助防洪,以及興建地下蓄洪池。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部分工程約10年前提出,既然尚未動工,應檢視甚至重新規劃,以配合最新防洪需要。

對於各水浸重災區現有防洪計劃成效,李志康稱沙頭角、摩士公園擬建的地下蓄洪池有助攔截低窪地帶雨水滲進地面。他以跑馬地為例,該區以往下大雨便水浸,但自興建地下蓄洪池後水浸不復再。至於蓄洪池所需大小,他稱視乎該區範圍而定。

至於柴灣翡翠道正興建的地下排水管,李形容屬「比較粗的雨水渠」,僅足以應付日常雨量,面臨暴雨最多只能「延遲水浸」。他說,倘在柴灣加建蓄洪池必然有幫助,但每個蓄洪池成本以億元計,需考慮整體經濟效益。他建議當局考慮協調該區的閘水及去水位,改道或將部分水流引至大潭水塘,減低水浸風險。

倡趕建城市資訊模型助判斷

李志康又建議當局短期內利用科技建設城市資訊模型,繪畫地下排水管及去水渠位置,以掌握最新形勢及作適當判斷。長遠而言,他認為當局可視乎經濟效益及優先次序,在個別地區增建蓄洪池。

現時渠務署市區「排水幹渠系統」標準為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而市區「排水支渠系統」及「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渠」標準則為應付50年一遇暴雨。李志康稱全球暖化加劇,政府應增加舊區渠道設計容量至應付200年一遇暴雨,與新市鎮如沙田、將軍澳等看齊。

議員:未動工應檢視配合新况

立法會新界北議員張欣宇認為政府應趁今次機會,全面檢討本港防洪設計標準,將氣候變化等因素納入考慮。他說部分進展緩慢的防洪工程早於10年前提出,既然尚未動工,當局應檢視甚至重新規劃以配合最新防洪需要,舉例北區鄉郊日後會發展成新市鎮,沒理由仍沿用鄉郊防洪標準。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