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瑞銀:比亞迪海豹較外國對手具成本優勢

發佈於

【明報專訊】歐盟上周宣布將調查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是否從政府獲得過度補貼,以決定是否開徵懲罰性關稅。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表示,他們早前拆解比亞迪(1211)「海豹」電動車款,指出比亞迪成本優勢不只在中國勞工、物料成本較低,而是在系統整合設計降低了成本,故即使海豹改到生產成本較高的歐洲生產,但相信受惠其系統整合成本優勢,估計售價仍相對可比較的外國電動車低25%。

改赴歐生產仍平外國車25%

鞏旻又表示,今年起內地已沒有為出售電動車提供補貼,買車的稅務優惠也只限於國內,而設廠和研究相關補貼,佔比亞迪收入的0.4%、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的0.9%,並不能反映內地車企的成本優勢。

瑞銀估計海豹生產成本為2.51萬美元,較同在內地生產的特斯拉(美:TSLA)Model 3低12.54%,他表示兩者電動車的技術差距已大幅收窄,特斯拉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較強,而比亞迪則在數碼體驗、5G連接較佳。比亞迪電動車有80%零部件是自製,另外採用瑞典企業自動駕駛鏡頭及高通(美:QCOM)的5G晶片,鞏旻指出電動車半導體製程技術僅需28納米,內地都可以生產,即使高通5G晶片也遭到禁運,比亞迪電動車可以全部改用國產部件。

中資車企市佔料升至33%

瑞銀預期至2030年,中資車企在全球汽車市佔將由去年的17%升至33%,同期傳統車企市佔由81%降至58%,特斯拉則由2%升至8%。

鞏旻又表示,中資車企於2030年在內地市佔可升至達八成,他們在歐洲電動車大眾市場也具競爭力,但較難進入美國、日本、韓國和印度市場。

內地電動車廠競爭激烈,鞏旻以日本仍有6至7間主要車企經驗,預測經過整合後,內地至2030年仍會有10至12間不同規模的車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