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大陸邀台灣一起看「統一的樣子」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關於兩岸「統or獨」、「武統or和統」的爭論仍激烈不下時,大陸官方已一筆寫到兩岸統一之後,直接給出統一後的融合發展方案。近日大陸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示範區的建設,意在為統一後的發展「打樣」。

台海兵凶戰危、島內競選鬥爭激烈之時,大陸給出融合發展方案,無疑展示了和平統一的智慧和誠意。2019年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2022年《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再次詳述和平統一的方針原則。近日出台的《意見》,便是對這一方案和原則的落實。

消除身分差異 注重台胞參與

跟輿論熱中猜想「武統」不同,大陸實際上已開始思考治理層面的「文統」,以保證未來「兩制」的穩定、可期。此次出台的《意見》,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消除身分差異,意在平等。與此前的「惠台」政策不同,新出台的《意見》強調對台胞在社會保障及資源共享方面同等待遇、一視同仁。大陸不少地方對台胞的態度,長期存在兩個極端,一方面台胞在諸多領域享受「超國民待遇」,例如在陸投資創業有諸多優惠政策、子女在陸就學通常有選擇學校的自由;另一方面台胞又在諸多領域被區別對待,例如台胞在一些地區可能被非涉外酒店拒絕入住。

「同等待遇」是十八大以來,中共對台治理工作的重要思想。這看似為「惠台政策」一部分,實則是在消除「台胞」的身分差異,讓「台胞是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同時,也為更加穩定而長遠的涉台公共管理體系做準備。

二是注重台胞參與,意在開放。統一並非簡單地「被統」。當前不少台灣民眾對「統一」持抗拒心理,除島內長期以來「抗中保台」的宣傳外,更多源於對「統一意味着什麼」的理解並不清晰,因未知而抗拒。「統一」常常被一些媒體描述成台灣被大陸「吞併」的情形,在這一「想像」中,台灣是被動、被迫的,甚至是可能消失的。如今日漸清晰的和平統一和治台方案中,台灣充滿了主動性和話語權。

大陸深知如今的台灣問題,與曾經的香港和澳門問題,無論是歷史因素還是現實因素,都差異巨大。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中稱,「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况,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的利益和感情。這實際是給了台灣比港澳更寬鬆靈活的「兩制」空間。有分析認為,統一後的台灣,或將在自治權利和民主政治空間得到相當的制度設計和操作餘地。此外,大陸的民主協商也將在「兩制」方案中充分體現。

兩岸應有更廣闊協商空間

本次出台的《意見》,提出福建與金門、馬祖共建基礎設施,將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納入官方論述,便是充分參考台方意見。金馬與對岸通橋、通電等,最早是台方提出。此外,《意見》賦予廈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有更大自主權,鼓勵台胞參與福建法治建設等,都是在建設示範區中給台胞留足了協商空間。

兩岸融合示範區無論是運作形態還是協商機制,都將為未來的統一方案「打樣」,這一過程需要兩岸共同探索。

實際上,在建設融合示範區之外,兩岸的協商應有更廣闊空間。有學者建議,兩岸交流最不設限的互聯網,或為協商兩制方案的最佳空間。網上已有不少網友開始展開對統一後的暢想:大陸隨時可以吃到台灣水果;兩岸通高鐵;台灣不必每年支付6500億新台幣擴充防務、打點「邦交」,該款項將用於民生發展;年輕人不再擔心兵役,投身大發展與「小確幸」。也有網友大膽發問「給什麼條件才能統一」,跟帖討論激烈。

去年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建議台灣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近日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台北提出「兩岸邦聯制」,這些言論雖天馬行空,卻代表不少世人心中兩岸和平統一已成既定目標,有關和平統一的暢想已不僅限於兩岸。

如今,大陸以平等、開放姿態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民心所向,也是對台灣發起的邀約。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