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熙:旅遊業要復蘇 航空公司增航班刻不容緩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旅遊業一直是本港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疫情期間航空業受嚴重重挫,在社會逐漸復常下,航空業復蘇仍面對種種挑戰,其中航班數量的限制是一個關鍵問題。要令航空業盡快回復到疫情前,並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特區政府與航空公司必須攜手合作,以不同舉措振興航空業。

單靠夜市消費 不足支持各行業

國泰航空早前宣布其航班恢復程度已經達疫情前的60%,而整體機場客運量同樣是疫情前的60%。然而,台灣桃園機場和新加坡機場近日公布客運量,已分別回復了八成以上。香港實有必要盡力追落後,特別是社會熱烈討論如何使經濟復蘇,單靠夜市或本港消費,不足以撐起各行各業,必須由航空業接載旅客、商務客來港,並帶動本港旅遊、酒店、零售等不同行業。

不過疫情後的商業環境,使航空業界更傾向維持較低的航班數量以追求最大利潤。這種傾向的背後,存在幾個原因——

首先,確保高利潤是航空公司限制航班的主要原因之一。當航空公司限制供應,即減少航班數量時,在供不應求情况下,機票價格便會上升,確保每個座位的售價更高,進而提高利潤。高利潤對航空公司來說,非常具吸引力。

其次,減少航班數量亦令航空公司的成本降低,包括燃料、機組人員及其他相關成本,可提高營運效率。除了人手考慮,航空公司也可能因擔心需求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而航空公司過早增加供應,或會導致乘搭率低,浪費成本。在現時乘客出行習慣仍有待觀察下,航空公司限制供應,是有助保持機票價格穩定性和提高收入。為保護品牌和聲譽,航空公司或會選擇限制航班數量,而非過早增加供應,既避免可能導致不夠客而取消航班,進而影響公司形象的風險;亦避免出現大量機位空置而需壓低機票價格,對業務利潤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航空公司在競爭壓力下也有限制供應的動機。疫情後,許多航空公司面對競爭壓力,但增加航班數量可能引發價格戰。為保持市場份額,一些航空公司可能情願限制供應,以確保營收和利潤。早前國泰航空一度擬與馬來西亞航空訂立「共享航班」協議,可就往返香港與大馬的航線協調定價、航班班次等,便是以航空公司利益先行,確保兩航可攤分航線收益和成本,而非以旅客為優先。最終在競委會認為可能違反《競爭條例》而介入調查期間,兩航終止磋商。

國泰董事局應增政府代表

另一個現實問題是,疫情期間大批機組人員轉行,令航空公司現時在人手上面對嚴峻考驗;招聘後仍需確保機組人員有足夠訓練,以確保飛行安全。因此即使航空公司希望短期內加密航班、新增航點,也因人手短缺而有局限。

航空業作為接待各地旅客來港的第一線,要讓香港各行各業再起飛,有賴航空業界積極參與和支持,並跟不同航空公司保持緊密溝通和支持。在特區政府曾注資273億元、持有國泰航空約6%股份的情况下,國泰董事局亦應加入政府代表,確保國泰在營運發展上,有得到一切的措施及支援以全力增加航班,令航空業盡快復常。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