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楊森:在有限空間維持信念 盡力而為!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定於今年12月10日投票,新區議會選舉制度的改變很大,跟大眾期望的民主發展有落差。例如新一屆區議會將由間選和委任議員作主導,而只保留20%直選議席;此外區議會主席會由民政專員出任,有別以往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方式。以往在區議會,是議員要求民政專員做事;而在新區議會中,便由民政專員作為區議會主席要求議員做事,於是議會變得更行政主導了。

在新一屆區選制度下,除了選區擴大很多及投票方式將採取雙議席單票制之外,還需在「三會」即分區會、滅罪會和防火會中,各取得3名委員提名才可參選。

細看三會名單,大部分成員均是建制派人物。若這些成員只偏向提名同一陣營的參選人,那麼「清一色」的候選人便可以預期了。我想在此指出,若這種情况出現,無疑會影響有志者的參選意欲,甚或影響投票率。

民主派政黨參與新區選 責無旁貸

究竟如何看待新一屆區選呢?我的立場是,作為民主派的政黨,從理論和實踐上,是應該派人參與議會選舉,故新一屆區議會選舉亦不例外。其實,政黨跟壓力團體是有分別的。在本港情况而言,前者會派出成員參與議會選舉,藉着選舉贏取議席,以取得選民授意,從而在議會內為市民謀福祉,如爭取民主、改善民生等。政黨的角色一般也包括:(1)協助或協調政府施政;(2)代表民意監察政府施政;及(3)制衡政府施政,以免政府部門出現濫權情况。

而壓力團體的角色,則只限於藉着社會事件為市民發聲、透過傳媒以圖引起公眾及政府關注,從而作出回應。此外,政黨的組織亦較壓力團體大、成員較多,更有黨內紀律以規範成員言行免違黨紀等。究其實,無論在政治功能和角色、組織規模和紀律方面,兩者的差別均很大。

從實踐角度來看,政黨的信念是要藉着行動去落實的。政黨透過行動,一般都是藉參與議會選舉和社會行動,去落實和檢視其信念,否則只流於空談而已。故此從上述角度,再加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長遠計來看,民主派政黨派員參與新一屆區選,是責無旁貸。

對社區問題 區會可有更實際回應

在此我想指出,相比於立法會的性質,區議會工作是很地區性的;但就因其工作多屬地區性質,與區內市民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因本港人口老化,我特別關注對長者的照顧,包括兩方面,即家居照顧和社區照顧,更可以說這兩方面服務是很有需要和迫切性的。從新聞報道中屢見的因家居照顧問題而發生的悲劇,不單止於公共屋邨發生,也有在中產私人屋苑出現,可見長者照顧和對照顧者的支援,是跨階層和很有需要的。

對此社區問題,我認為全港18區區議會是應該和可以有更實際的回應。事實上,有幾名多年來活躍於社區活動的人對我明言,本來對區議會政治看淡,有點心灰,但始終經不起街坊多方鼓勵,才毅然表示有意參與新一屆區選,儘管明知參選會面對頗多難題。

面對本港遽變 活在當下做好自身工作

鑑於本港近年的遽變,社會人士有不同回應,可謂因人而異,概括可分為以下各種:(1)選擇歸隱式生活,以往一向關心社會的人,有些選擇逐漸淡出,有些甚至連新聞都少看,以免心煩;(2)有些人基於不同原因而選擇移民外地;(3)有些則如大多數人一樣,繼續日常生活,可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我個人信奉的是人文主義、人文關懷,關注的價值是人權、民主、自由、法治和公義,亦望透過工作落實這些信念。縱使本港社會、政治上發生很多改變,有些朋友甚至說香港已變得愈來愈陌生了,內心有點忐忑不安,但我覺得仍可緊守崗位、保持信念去生活和工作。在現今情况,港人仍可活在當下,做好本身工作和關心身邊的人。

議會空間有限 仍可有所作為

除了上述的人文價值,概括亦是港人的核心價值,我一直支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在中國主權的一國兩制框架下,我仍想在可能範圍內推動落實,使「兩制」互相取長補短、互補不足,這樣對內地社會和本港的發展都有裨益。縱使面對的難題可謂較以往為多,正如在新一屆區選中,只保留20%地區直選議席,甚至區議會的功能也有了改變,而相信民主普選於一段時間內仍不會放在議程上,但當選的民主派議員作為民意代表,仍可推動社區服務及回應各樣社區問題,在議會內為民發聲。

所謂民心在我心,在有限的議會空間裏仍可有作為的。故此參與新一屆區議會選舉,仍可發揮作用,包括(1)推動社區服務、回應社區需求;(2)在議會內回應社區問題和居民需要,為民發聲;(3)泛民參選,好讓選民有選擇,避免清一色的議會出現,這樣可反映出本港開放和多元文化的一面。畢竟,選民有選擇是很重要的。謹此共勉。

作者是香港大學前榮譽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楊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