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Emil Avdaliani:新絲路倡議 尋求重塑歐亞大陸連通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早前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中,歐盟、美國、印度及海灣國家達成協議,將建造一條由南亞到地中海和歐洲大陸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簡稱IMEC)。此計劃以興建鐵路線及改善港口基建為中心,從印度出發,伸展到海灣地區,最終到達地中海(見圖)。涉及的國家希望藉此提升貨運量及連通性。這個合資項目是一個跨大陸的嘗試,參與國冀能夠創造更多職位、縮短交通時間,並提升運輸潛力。

美國與中東的不同視角

在連通性(connectivity)議題之外,當中還有純粹的地緣政治動機。例如美國支持IMEC計劃,作為促成沙特阿拉伯與以色列達成中東和平協議的更大外交戰略之一部分。此外,華府也視此項目為對中國擴展中的「一帶一路」倡議之反制措施,並配合其「全球基建和投資伙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PGII)。

然而,中東國家以不同視角看待IMEC。沙特和阿聯酋皆視之為經濟及基建優勢,配合兩國尋求在全球連通性轉移(global connectivity shifts)當中站在更有利位置的努力——尤其是自去年2月在烏克蘭的戰爭爆發之後。它們也視之為一個捍衛多極世界(multi-polar world)的工具:參與IMEC可映照兩國最近成為「金磚國家」(BRICS)成員的決定,突出它們對構建「多向量(multi-vectorial)」外交政策的意願。兩國從來不打算單獨依靠中國,同樣地依賴美國也不被視為致勝的外交策略。阿聯酋和沙特追求的是一種多面向方式(multifaceted approach),這解釋了兩國為何幾乎同時擁抱金磚國家和IMEC。

不過兩國還有其他動機。在內部而言,沙特和阿聯酋有其具體發展議程:前者將該走廊視為在2030年或之前達至經濟多元化的手段;後者視之為一個向全球投資者展示其潛力,及提升地緣政治地位的機會。

印度着眼自身地緣經濟利益

接下來看看大概是IMEC堪稱最重要的參與者——印度,它與海灣國家有相似的看法。儘管抗衡中國之地區野心是新德里論述一部分,印度的主要關注點是其自身地緣經濟利益。IMEC為印度帶來跟中東的安全聯繫:由於印度對海灣地區石油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有數量眾多的海外印度人散居該地,中東地區對這個南亞國家愈趨重要。

不過,擁抱IMEC並不意味着排擠其他倡議。印度與海灣國家皆在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ternational North-South Transport Corridor, INSTC)上積極與俄羅斯合作。事實上自2022年初以來,俄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繫急增。另一方面,阿聯酋和沙特也不會放棄跟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合作。

IMEC計劃並非沒有挑戰——諸如現有貿易需求、法規、稅務、海關關卡,以及該走廊的多模式性質(multi-modal nature)等問題,都令其成功難以保證;作為走廊終點的希臘,其現存基建發展未夠完整;在海灣地區,興建穿越沙漠的鐵路線需要龐大人力財力。地緣政治景像也造成風險:來自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反對,沙特與以色列和解的潛在分歧,以及美國跟海灣國家的間歇緊張關係,確實可能成為阻礙落實該倡議的部分主要因素。

然而更有趣的是,提議中的走廊不經意地復活了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連接南亞及地中海的遠古貿易路線。當然,從來沒有主要路線由東到西穿越阿拉伯半島(就如目前IMEC所建議),但無論是在羅馬/拜占庭時代,或是在版圖橫跨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全球蒙古帝國(global Mongol empire)時代,通過美索不達米亞和紅海的貿易走廊都曾被積極使用。

貿易路線改變 政治效忠亦然

總體而言,不論IMEC倡議最終是失敗抑或成功,它都突顯了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貿易路線在改變中,地緣政治效忠(geopolitical allegiances)也是一樣。如今無論是大國或小國,均傾向避免綁定於任何單一重要個體,而是追求對外聯繫的多樣化。至少在當下而言,這似乎是更為現實和有利的。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