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錦輝:虛擬與實體資產交易 同樣要貨真價實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JPEX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無牌經營引發「幣圈風暴」,據報數以千計客戶蒙受損失,損失額逾10億元。政府非常重視,警方馬上採取行動,四圍出動拘捕相關可疑涉案者,包括多名知名網紅(KOL),也有藝人被邀請到警署助查,事件被傳媒廣泛報道,加大了廣大市民對虛擬資產的注意。這是好事。

缺內在價值 交易風險難評估

筆者多次公開提出,交易不論是虛擬或現實資產,都必須「貨真價實」。現實產品例如一幢樓、一本書、一餐飯等背後,都有其實際成本,顧客消費後換來具體價值。虛擬資產則反之,缺乏實際成本、內在價值,因此引致難以評估的交易風險。

在虛擬世界中,商家可利用「非同質化代幣」(NFT)來確認虛擬資產(例如在「元宇宙」中的數碼化地產、遊艇,或數碼音樂、文章、繪畫等)的唯一性,從而提升資產表面價值。NFT也可被用作實體藝術品、收藏品等的「數碼證書」,使實體資產能夠進行虛擬交易。下一步NFT利用區塊鏈(通常是「以太坊」Ethereum),透過去中心化及高度的密碼技術從事網上虛擬資產交易。

2021年NFT在國際金融市場大行其道,市場出現了巨大牛市,每周交易量一度達到18億美元。那段時間,比特幣(Bitcoin)交易價格接近7萬美元(現時約2.6萬美元)。在「幣圈」炒得火熱的態勢下,水漲船高,「無聊猿」(Bored Apes)和CryptoPunks等流行虛擬資產系列的售價高達數百萬美元。然而,根據加密貨幣研究機構dappGambl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所有NFT系列中有79%仍未售出,市場嚴重供過於求,構成純粹買方市場的出現。

該報告更指出NFT交易一蹶不振,即使拋開價值較低、不太重要的項目不談,大多數NFT收藏品現時已無什麼價值。在市值排名前8850位的收藏中,18%毫無價值,41%的售價也只值5至100美元而已;只有不到1%的價格超過6000美元,跟兩年前的常規百萬美元交易相差甚遠。

今次JPEX事件牽涉的虛擬資產是加密貨幣(crypto),比特幣便是市場上最熱炒的例子,其次還有以太幣,及其他模擬比特幣、以太幣模型的山寨幣。

簡單而言,炒賣加密貨幣的商業模式與炒賣實體通用貨幣類同,客戶利用目標貨幣與本地貨幣的匯率差價來買賣,從中圖利。但問題是,這類虛擬資產(加密貨幣)所值何價呢?理論上通用貨幣是有內在價值,例如最為人知的便是金本位,就此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若干重量的黃金;然而更重要的還是貨幣背後國家的「背書」,確保其貨幣價值。

政府有責任保護投資者

在沒有內在價值的情况下,加密幣又如何定價呢?一般商人會利用網紅或知名人士在社交網絡上宣傳產品。他們巧舌如簧,目的是提升粉絲對加密幣投資回報的期望,不斷提升幣值。正因如此,多名香港KOL及明星被捲入JPEX「幣圈風波」中。有專家認為這現象反映虛擬貨幣市場極具投機性,市場主要採用基於控制客戶期望的非理性定價策略,而並非跟隨實體資產交易市場規則,參考實際交易歷史及其他環境因素來定價。

有網民批評政府在JPEX事件中出手過重,窒礙本港虛擬資產市場發展,筆者不敢苟同。保護投資者(特別是散戶)利益不受損,是政府的責任。面對網商不法經營的行為,政府必須果斷執法,防止事情持續發酵,導致市民損失更慘重。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錦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