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3屆亞運 折射中國之變與不變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正式啟幕。當日晚間,一場融合了杭州5000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韻文化與「數字之城」特色的開幕式,給世界刷新了新的亞運記憶。跨越錢塘江來到會場點燃火炬的「數字火炬手」,頗具新意與時代感,中國又給了世界新的驚喜。

這是中國第三次舉辦亞運會。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再到杭州亞運會,33年間,中國之變與世界之變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中國從渴望融入世界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GDP(本地生產總值)總量從世界第十躍升至世界第二,並成為國際社會一個重要的影響變量。33年間,中國呈現給世界的,還有始終如一的溫度和背後不變的精神內核。筆者以為,這一點尤其值得世界珍視。

見證改革開放歷程 國家發展升級

1990年北京亞運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綜合性的國際體育賽事,也是全民支持的一屆亞運會。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財力有限,籌辦亞運會需要25億元資金(人民幣,下同),存在6億元缺口。中國1億多人次向亞運會捐獻了資金和物資,為亞運捐款成為了潮流和個人榮譽象徵,民眾對中國走向世界熱盼而興奮。

該屆亞運會的火炬傳遞足迹,遍及中國大江南北。與宣傳曲《亞洲雄風》的旋律一道「飛」入千萬家的,還有吉祥物熊貓「盼盼」的徽章和玩具。中國代表團在那屆亞運會上屢創佳績,進一步消解了「東亞病夫」的歷史包袱,也奠定了中國全球體育大國的地位。北京亞運會成為當時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重要窗口,中國向世界展示了開放、自信、陽光的形象,扭轉了此前社會動盪與風波和國際制裁所帶來的封鎖局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也為後來全面融入世界埋下伏筆。

2010年廣州亞運會,是中國繼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緊接着舉辦的又一重大國際活動。彼時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9年,經濟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深度融入了國際體系和世界市場。相較第一次舉辦亞運會時的舉全國之力,這一次廣東省的表現自主、穩健。亞運會加快了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更新和重塑步伐,廣州因亞運進一步加速了現代化進程。

今次舉辦的杭州亞運會,是史上規模最大、項目最多、覆蓋面最廣的一屆亞運會。亞運在中國從體育範疇更廣泛地走向人文和美學,中國人的心態更加平和、從容。從融入良渚古城、西湖和京杭大運河三大世界文化遺產的賽會元素,到以最新「數字技術」深度賦能賽事籌辦各領域,再到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實現綠色能源的廣泛應用,「人文亞運」、「智能亞運」、「環保亞運」成為杭州亞運會的3張新名片,亦是中國式現代化呈現給世界的新樣貌。

中國境遇不斷變化 信念無改

3屆亞運,見證着中國改革開放心路歷程和國家發展迭代升級,見證着中國與世界的交融互動進程,也承載着幾代民眾的深刻記憶。此間,國家、世界與民眾生活都發生了巨變,沒變的是中國求發展、尋合作的強韌內驅力。借助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和國際交流活動來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管理水平,給世界呈現一個更好的自己,中國向上、求好的狀態一直在線。而無論是彼時生活貧乏還是今天生活富足,中國人對世界歡迎的熱情一直未減,始終樂於打開大門,與更多人多一些互動、多一些交流和理解。

儘管30多年間中國的境遇在不斷發生變化,從發展的相對舒適區到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各種牽絆、掣肘、反向力增多,中國沒有改變的信念,是一直致力推動與世界的聯結及融合。這並不僅是幾十年全球化環境下發展的慣性使然,也是中國對自身與他國、與世界關係認知的文化基因使然。

中國從來不是以「小我觀」看待世界,願與他者共享、共存、共同進步,方能始終保持對外界如一的溫度及對聯結的熱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當今世界稀缺的一種狀態,也是對人類裂痕和對抗的某種救贖,應該得到更多珍惜和認同。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