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一星:雙管齊下 改善精神健康服務

發佈於

【明報文章】因應社會早前發生的不幸事件,包括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及深水埗的慘劇,政府宣布推出10項加強精神健康支援的措施,包括將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緊急及半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分別定為不超過1星期及4星期、增加醫管局個案經理人手、優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等。

筆者認為問題癥結在於精神健康服務人手不足,及服務架構以醫院為主導,而政府提出的新措施未能對症下藥,沒有從根源解決問題,故此建議從以下兩方面入手:(1)培訓現有人手以外的人力提供精神健康服務;(2)建立基層精神健康系統。

增加精神健康資源人手

根據醫管局最新數字,全港有逾29萬名精神病患者於公立醫院接受治療,但醫管局的精神科醫生只有381名,即醫生與患者比例約1:780,在人手嚴重不足之下出現「僧多粥少」現象,情况不理想。

現時本港有400多名精神科醫生,絕大部分已在公立醫院工作,醫管局難再增聘精神科醫生。而培訓新的精神科醫生需多年時間,遠水不能救近火。目前香港每10萬人僅有7.55名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每10萬人就有18名精神科醫生為其服務。

不過精神科醫護人手短缺從來並非香港的獨有挑戰,就算是其他已發展經濟體,例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等也面對相似處境。這些地區在處理人手短缺問題上,主要是把輕至中度受情緒困擾的個案轉移至基層醫療醫生跟進,並由受過培訓的臨牀社工或心理學系畢業生提供心理治療。

美國有七成精神病患個案是由臨牀社工跟進,大大減輕了對醫療系統的壓力。北美的社工在完成社工專業訓練後,再接受精神科和心理輔導等在職培訓及督導實習,透過考核和認證,便可成為持牌臨牀社工(licensed independent clinical social worker),向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初步評估和心理輔導。而英國政府推出的心理治療普及化計劃(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APT),重點培訓家庭醫生和心理健康治療師,並建立逐步介入模式,根據風險和徵狀嚴重程度等因素,每年向逾100萬人提供服務。英國心理學系畢業生經一年在職培訓及督導後,可成為心理健康治療師。數據顯示一半人接受IAPT服務後康復,三分之二人則減輕抑鬱和焦慮徵狀,可見計劃成效不錯。

由於目前本港的心理學系沒有向本科生提供臨牀培訓,故此筆者建議本港可集中培訓臨牀社工和家庭醫生,開拓精神健康服務的人手。本港現時約有2.8萬名註冊社工,畢業前均須完成900小時實習指導,政府可考慮發展精神科臨牀社工制度,在3到5年內培訓5%至10%的註冊社工成為「精神科臨牀社工」,在社區向輕至中度受情緒困擾者提供心理輔導,及早介入並承托他們的需要。

首要建立基層精神健康系統

本港現時的精神健康護理系統,是一個以醫院為主的專科護理體系,專而不廣,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令市民未能在社區得到即時及足夠支援。當市民有精神健康服務需要時,往往要先取得轉介,方可排期等候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服務。

誠然,醫管局已着力處理緊急及較嚴重的精神科個案,惟無辦法及時處理輕至中度個案。據醫管局最新數字,逾3.8萬名較穩定的新症患者(穩定新症)最長要一至兩年才見到精神科醫生(見圖)。長時間的等待對患者來說無疑是煎熬,未見到醫生期間病情也可能惡化,故此情况急待改善。

即使政府於今年6月,就醫管局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訂立新目標,包括緊急個案不超過1星期及半緊急個案不超過4星期,但截至6月30日的數據顯示,九龍中及九龍西的半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不跌反升。若不增加培訓醫療系統以外的人手,但同時期望縮短輪候時間,恐怕每個個案要面見醫生的時間要再減少,方可能達到目標,這亦不理想。

基層醫療須以社區為本

在現時見醫生的時間已經少的情况下,筆者實在認為需開拓新人手,除了傳統可以在醫院向精神科醫生求診,在社區也要提供其他渠道予市民尋求支援,例如培訓持牌臨牀社工、家庭醫生等,將基層精神健康系統在社區落地實踐,才能減輕公營醫療壓力。

本港現有24間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向社區內復元個案及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提供服務。政府應該重新定位這些中心,為患有輕度至中度常見精神病者提供直接的心理治療和個案管理,令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行入去就可得到及時、足夠支援,甚至轉介至最合適的服務。

最後,在面對當前的精神健康挑戰,香港更需有一個以社區為本的精神健康護理系統。當局於2021年開始逐步在18區設立7間地區康健中心及11個地區康健站,負責健康推廣、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等服務。隨着精神健康服務需求愈來愈大,筆者期望政府擴大地區康健中心職能,支援基層市民在精神健康、情緒方面的需要,同時強化地區康健中心統籌社區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此舉除了提升精神健康服務的覆蓋,也令社區人士更容易取得服務,不論患者於何處開始求助,均可得到最適切的轉介及跟進。

世衛組織提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筆者期望港府將來建立基層健康醫療系統時,不忘世衛的指標,將精神健康服務納入基層健康醫療的重要一部分,讓受情緒困擾者在社區得到及時支援,避免悲劇再發生。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顯利基金教授席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一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