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崑:文藝創作與國家軟實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最近一套在串流影像平台Disney+推出的韓劇《Moving超異能族》,成為亞太區總觀看時數最高的原創韓劇,也是繼《魷魚遊戲》後再度颳起全球韓劇熱的超級大作。

筆者在此段時間跟朋友討論不少該劇情含意與社會現象,尤其八九十年代的本地流行文化,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流行文化,還看香港」,須知道當時社會未有現今的社交媒體,相關文化軟實力在亞洲區廣泛傳播,對比今天的韓劇全球影響力,確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問及不少前輩,當中不少人曾結識亞洲區如日、韓、台的朋友或生意伙伴,大多是由於喜愛當時香港的流行文化而學習粵語、英語,乃至融入本地生活,相信當時是香港文化軟實力最輝煌的時候。

但留戀往昔意義不大,我們要明確知道文化藝術創作的產業發展,是國家軟實力象徵。對於提升民族自豪感及市民身分認同感,其價值絕不亞於金融與科技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就此,筆者認為本地社會要盡快扶植文藝產業,使其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文化委會「縱向」發展更可取

首先從現有政策舉措來看,今年2月組成的文化委員會,毫無疑問是印證了政府有意加強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該委員會(commission)不乏業界翹楚,並由文體旅局長擔任主席,相信未來定可為本港文藝/文創業界制訂宏觀發展藍圖,大家拭目以待。

過去當局因應受到社會關注的政策而衍生不少諮詢架構,尤其涉及青年政策方面,筆者已數不清當局為青年提供多少個官方的諮詢席位。但「橫向式」擴充人數並不理想,只是不斷徒添更多的機會主義者,會議上「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對政策或產業發展毫無助益。

相反,當局應進一步在短時間內考慮優化既有委員會,「縱向式」發展似乎更可取。文化委員會可參照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的諮詢形式——該委員會(committee)由財政司長任主席——以便更好「打通」不同政策局忽視本地文藝發展的問題。這可使會議推進業界的持續發展更為有效,同時突顯政府重視中央所要求的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化,藉以提升人民素質。

其次,筆者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我們不能否認英語仍然是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事實。須知道西方社會對於打造文藝/文創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具有成熟經驗與發展人才的條件。現階段我們要吸收、學習對方長處,並從中引入中華文化及本地創作特色。

勿抹煞本地語言文化特色

事實上香港作為祖國聯繫國際的主要窗口,也不能抹煞本地的語言文化特色——粵語。假如本地創作的中華文化藝術作品要有效輸出世界,無可避免要打破與國際文藝創作人才交流、溝通上的阻礙,惟同時要推動本地文藝創作人才創作出更好作品,除了政策上落實其產業化的必要舉措,更要依據本地社會文化現况出發。

例如以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學位課程為例,舉辦以中文為主要內容的大專院校確實鳳毛麟角,因而導致有意從事本地文藝事業的年輕人,未能在本地找到可以發揮的平台,學習的專業與本地產業不匹配,間接也促成本地產業單一化。長久來說,社會問題愈加累積,並非無迹可尋。

筆者並非刻意區別香港與內地社會的不同,但欠缺本地社會文化特色的香港,是難以達成中央交付香港的聯通國際任務和角色。假設香港社會文化等同內地一城,相信這絕不是中央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真正意圖。

最後必須指出,本地文化藝術要得到持續健康發展,上述提到的問題及未來要打造的條件,是不可忽視;提高本地創作人的文藝創意、未來推動本地成立領先亞洲的國際文化藝術創意中心,也是當局/文化委員會要急起認真考慮並制訂長遠規劃。篇幅有限,容後詳談。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