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AI除了用來寫新聞稿 還有更大潛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每逢新科技面世,人們傾向用在最明顯的用途上,尤其是能夠削減成本的用途,但那往往是應用失敗的地方。」《華爾街日報》前產品與技術總監Louise Story,近日於個人博客分析人工智能(AI)在新聞機構的多方面應用,發掘AI除了用來取代記者寫稿以節省成本之外,更多影響深遠的強大應用。

Story認為,很多機構用AI來做人類也能做的事,忽略了科技的最大威力:做人類做不到的事,為讀者提供嶄新體驗。她舉例指,華爾街日報的hedcut風格人物肖像畫——以筆墨逐點逐點勾勒出新聞人物臉容,附在報道旁邊——雖然是業界經典,但僅得名人方能擁有自己的hedcut。該報利用AI技術,將訂戶上載的個人照片自動生成hedcut肖像,並且用電腦模擬真實hedcut的製作過程,提升用戶體驗。

在新聞報道方面,該報的調查記者以AI分析大數據和快速閱讀海量文件,大幅縮短調查時間。該報也透過AI追蹤股價異動,系統會自動向相關記者發送信息,提示他們追查新聞線索。

AI除了為記者整合資訊,也可以給讀者整合資訊。該報在2020年美國大選時,跟亞馬遜合作推出名為「Talk2020」的工具,猶如初階版的ChatGPT,透過閱讀新聞數據庫,解答讀者有關候選人的問題,查核政治人物的講話是否可信,成為該媒體當年的賣點之一。

當新聞網站稿件氾濫,如何活化高質素的舊內容,向讀者持續提供價值,比起不斷消耗資源撰寫新稿件,更具成本效益。英國最大的消費新聞網站「MoneySavingExpert」,最近利用ChatGPT技術,透過翻查自己網站的海量稿件,為用戶解答問題。其總編輯Marcus Herbert說,雖然他們也擔心AI提供的答案不是百分百準確,用語亦跟他們的風格有出入,惟很多讀者反映,難以在網站上搜索到自己想看的資訊,因此他們決定試用ChatGPT。

新聞網站以自己的文章作為數據庫,即使AI在跟用戶對答的過程中偶有語意誤解,也可以保證所產生的內容相對準確,亦比很多新聞網現存的搜尋功能更人性化,有望吸引部分人放棄Google,直接在新聞網站內搜索。AI這把雙面刃到底將如何改變新聞界,看來將非常有趣。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