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防騙視伏器」一年 160萬搜尋 16%有風險

【明報專訊】警方去年9月推出詐騙陷阱搜尋器「防騙視伏器」,分別設有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總結一年,搜尋器累計搜尋160萬次,其中16%搜尋結果顯示為黃色、橙色或紅色警示,即與詐騙或網絡安全風險有關。搜尋器資料主要來自市民報案、15間公私營機構數據,以及非應邀來電回報網站HKJunkCall數據。不過有事主即使用了「防騙視伏器」查驗見到紅色警示,仍不願相信自己受騙,繼續向騙徒轉帳,甚至問騙徒是否在騙他,終損失60萬元。
不信警示反問騙徒 事主續過數失60萬
事主林先生(化名)今年3月在通訊軟件Signal與一名誤認他朋友、自稱「珊珊」的人聊天。珊珊自稱在「澳門金沙」加密貨幣交易所工作,發現每天有數分鐘高回報時段,邀請林協助她操作戶口一起賺錢,事後林獲3.5萬元報酬,並真的能從自己銀行戶口取款,便聽從珊珊建議投放資金到戶口。
過程中,林曾懷疑自己是否陷入騙局,於是用防騙視伏器搜尋珊珊提供的交易平台網址、收款帳戶和WhatsApp客服號碼,結果均顯示為最高風險的紅色警示,但他不願相信自己受騙,詢問珊珊為何網站會被列入紅色警示,更3次投入新資金。最後林在投資平台關閉後才確認受騙,合共損失60萬元,包括積蓄及貸款。
警察臨牀心理學家馮浩堅稱,本案騙徒懂得製造「難得機會」,帶事主進入他不熟悉的領域,然後假裝專家,讓事主產生依靠,再付上一些回報,讓事主對騙局信以為真,當事主投放愈來愈多成本,便更難抽身,拒絕相信受騙。他呼籲市民一旦懷疑受騙,應立即停止與對方聯絡,並向警方或親友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