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韓成科:如何推高區選投票率?關鍵在於差異化競爭

發佈於

【明報文章】區議會選舉提名期開始。這不但是新一屆的區議會選舉,更是一次全新選舉,不論是選舉辦法、議席分佈、選區大小及「入閘」門檻,都與以往截然不同。要在短時間讓市民認識以至認同新選制,本身已是一項艱巨工作,特區政府在未來個多月的宣傳,有必要全面加強。

從兩方面看投票率

對新一屆區選,外界一個關注點是區選投票率為何。選舉投票率之所以受外界關注,源於在中央完善選制後,不少泛民人士對新選制持有牴觸、抗拒心理,並通過抵制投票來打擊新選制的認受性。

但其實這樣的操作沒有多大意義——投票率多寡受很多原因影響,全世界都沒有所謂最佳投票率的標準,投票率太高意味政治對抗嚴重,高投票率反映的是政治狂飈、社會對立;低投票率又會被視為人民政治冷感、對政府不信任。投票率高還是低好,本身就難以一概而論。

對於今屆區選投票率,應該從兩方面看:

一是認清這是一屆全新選舉,除了名字之外,其他的跟以往區選已大為不同,既然是新選舉,在投票率上與過去選舉並沒有可比性,反而應該以2023年投票率作為新區議會的一個起點;

二是投票率重要,但也沒有必要被投票率牽着鼻子走。愈多人投票,固然反映愈多人參與新選制,惟也僅此而已。新選制重視的是實效,選出能夠做事的人,着眼的是地區治理。投票率高一些或低一些,不會影響區議會工作,30%與29%的投票率除了數字上之外,沒有實質區別。區議會投票率當然是愈高愈好,但投票率也不是評價新區議會制度的唯一標準。

令更多市民參與新選制

最重要是體現選舉競爭

坊間有意見認為,今屆區選投票率應爭取不低於2021年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30.2%。該年地區直選有135萬人投票,但隨着選民人數減少,現在選民人數約為433萬。若要取得30%投票率,只需約130萬人已經足夠,比2021年還少5萬人。

以建制派在上屆立法會地區直選取得約123萬票,只要這兩年保持增長,單靠基本盤基本已可達標。而且不要忘記,建制派2021年取得的123萬票,已較2016年的總得票增加37萬,這反映建制派得票一直保持顯著增長。要取得30%投票率,完全可以通過「求諸己」來達到。

當然,建制派有足夠基本盤,惟不代表這些選民都會出來投票。如何令選民認識到區選的重要、認識到手上一票的重要因而積極出來投票,是今屆區選的難點。要讓更多市民參與新選制,除了宣傳之外,最重要是充分體現選舉的競爭,令市民感受到自己一票是有重要性和決定性,會對地區治理及公共政策帶來影響,才可以真正推動市民出來投票。

由政治光譜競爭變成政策競爭

過去,選舉的競爭主要體現在政治陣營對立,泛民和建制派支持者出來投票,往往是由於政治對抗所驅動,2019年一屆就是最明顯例子。這是一種政治光譜上的競爭。但在新選制下,候選人必須是「愛國者」,需通過雙重閥,包括提名門檻及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批,意味所有「入閘」者都屬愛國者陣營,政治光譜上的競爭已不存在,但不代表選舉就沒有競爭性。

相反,區選的競爭將會由政治光譜上的競爭,轉變成政策、政綱、立場、形象上的競爭,鬥的是背景、能力、倡議以至背後所代表的階層和利益。這是一種選舉上的「範式轉移」,區選的競爭將會由政治光譜變成政策上的競爭。

既然是政策上的競爭,這樣候選人能否在選舉中體現出差異化、顯示出各自的強項和特點、能否對準不同受眾,將直接影響區議會選舉的競爭性和投票率。理性選擇理論認為,選民投票是有成本,必然會考慮投下的一票能否發揮效用,若效果太低就不會去投票。所以要推高投票率,就要令選民認為手上一票是有用的,能夠找到代表自己聲音和利益的候選人,並且通過手上一票影響公共政策。

例如在禁煙問題上,政府近年不斷加大禁煙力度,出發點固然是為了廣大市民健康,惟煙民的聲音和權力能否得到反映、有沒有候選人在政綱上能夠代表他們訴求?當主流政黨認為禁煙是「政治正確」,有沒有候選人出來提供差異化選擇?又如在簡約公屋問題上,扶助弱勢當然佔據道德高地,但窮盡畢生積蓄買樓的中產,他們的聲音又有沒有候選人能夠代表?這就是區選的差異化競爭。

必須讓社會不同聲音反映於區選

香港是個多元社會,政府政策不可能得到全社會支持。一些反對聲音,過去可以通過泛民人士去反映;不論最終泛民人士能否參選,這些聲音都是客觀存在,現在問題是有沒有候選人去主動代表這些聲音,在政綱和倡議上體現出多元和差異,而不是千人一面,不是通渠修路就是園林美化,選舉過程波瀾不驚、相敬如賓,政綱倡議一味求同、抗拒存異,又如何開拓票源,吸引更多選民出來投票?

爭取較高投票率不是為了交功課,而是希望更多市民能夠參與新選制,令新選制落地生根。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讓社會不同聲音都可以在區選中得到反映、尋求到代表;不同政黨各有鮮明主張,可以相互辯論,這樣選舉才會有動力。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對區選而言,要撬動投票率,這個支點就是差異化競爭,而不是要人在叉燒煎蛋飯與煎蛋叉燒飯之中二揀一。

作者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