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楊森:從「唱好香港」角度看區議會選舉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有兩個民主派政黨宣布派人出選新一屆區議會。現時在愛國者治港的大前提下,我認為民主派政黨派人參與新一屆區選,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在新形勢下,民主派也應參與本港建設,為民主、民生而努力。當然若民主派政黨決定不入議會,仍可留守社區,以僅有資源服務社區,或以壓力團體運作,保持為民發聲;但相比之下,其政治角色和影響力比起議會政治,是有頗大差距。

民主派參選 具積極意義

我認為民主派政黨留守社區及以壓力團體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民主派政黨派人參與區選,倘有機會得到選民授意、贏得議席,便可在議會內就社區問題為民發聲,及就區內市民的需要去推動社區服務。

現時民主派政黨派人參選區議會,的確要面對「三會」(分區、防火及滅罪會)的提名門檻問題。早前民政官員表示,可為參選人轉達要求聯絡的信息給三會成員考慮。另一方面,選舉管理委員會表示,按《區議會條例》附表4A規定,任何在2019年區選中取得足夠提名而參選的團體代表,均屬該附表第6條的「指明的人」,便可向選舉主任申請查閱選民名冊摘錄有關三會成員資料。故民主派政黨成員可透過上述途徑爭取提名。

其實區選是本港公眾事務,並非一種交易活動,更談不上提出什麼附帶條件要民主派參選人接納才可得到提名。較公平、公開的做法是審視參選人政綱,例如是否支持中國對香港的主權,是否支持《基本法》、一國兩制和現時的參選法律規限,例如因犯罪而被判坐牢超過3個月,則5年內不可參選;較新的規定是若曾被取消參選資格者(即被DQ),5年內不得參選。這些規限,對所有參選人是公平對待的。

唱好香港 要維持社會多元開放

早前我在《明報》撰文指出,民主派政黨派人出選新一屆區議會,是可以讓選民有選擇。選舉讓選民對候選人有所選擇,是民主的元素,亦可反映本港社會的多元、開放文化面貌。近年特區政府不斷說要「唱好香港」,吸引人才和外資來港發展。其實,要「唱好香港」,主要仍是要維持本港多元和開放的文化、社會、政治及經濟制度。

近年本港社會遽變,出現移民潮和經濟下滑。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估計,截至今年頭3季,香港在全球新股集資市場的排名已下滑至第八位,落後於內地、美國、阿聯酋、印度和印尼。此外,根據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3年度報告》,新加坡的經濟自由度以總分8.56排名第一,香港則以8.55分屈居第二,相差0.01分。自1996年該報告發布以來,香港直至去年連續26年位列全球第一,今次首次未能蟬聯。

不輕言一國兩制「告終」

故此,近年特區政府着力「唱好香港」是很有需要的;而維持本港多元和開放的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尤其重要。清一色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對本港在國際的吸引力,甚至在保留本港人才等方面,都很有負面影響。

最後,縱使本港社會近年遽變,我仍認為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對內地和本港社會的長遠發展,均是有實際裨益的。根據實在的數據,本港社會在回歸之後,直到2019年之前,仍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而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本港社會整體的發展,比起西方先進社會是不遑多讓,例如在2021年人類發展指數排名,香港位居世界第四位。故此,我不會輕言一國兩制「已告終」或「切實不可行」。

只要不放棄 仍有發展空間

其實,港人毋須妄自菲薄,過分對本港前景感到暗淡。試想,我們為何因自2019年社會的遽變,而抹煞本港自回歸以來在中國主權、一國兩制框架下所取得的積極發展呢!儘管近年面對的衝擊是前所未見。

我是不信宿命論的,本港政治發展的確有起有伏,每一代人都會面對不同挑戰,但所謂「禍兮福所倚」,這門關上,另一道門又可能出現。既然香港是我的家園,在困難時刻,我仍選擇在此緊守崗位、維持信念,在有限空間下,向着人文關懷的標杆走下去。只要港人不放棄,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裏仍是有發展空間的!

作者是港大前榮譽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楊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