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幸發:新選制 新氣象 新方向

發佈於

【明報文章】區議會選舉提名期已經展開,儘管近日有民主黨針對難以聯絡「三會」(分區、防火及滅罪會)成員的小風波,但相較過去區選強烈的「泛政治化」和「二元對立」局面,在新選制之下,可以預期候選人將理性務實比併政綱,讓區議會回歸到專注服務社區和市民的初心。

讓區議會回歸初心

只要回顧區議會的歷史,便能明白香港在英殖時期,地區議員一直沒有任何民選成分可言,直至1982年才正式成立區議會,並把選舉安排進一步引入至當時的立法局。

對於一個一直以來從港督、立法局以至地區議員均以委任方式決定的政權而言,港英政府在回歸前夕急速推動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實際上只是利用港人對回歸的不確定性,試圖延續英國對香港的影響力。

因此《基本法》第97條訂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也只是明確區議會從來都屬於非政權性組織的定位和初心。

出乎預期的是,香港回歸之後不僅保留了區議會的民選成分,甚至進一步取消了委任議席,以及於立法會加入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這種轉變,建基於其中兩個理解:

一是中央政府樂見透過香港循序漸進落實「雙普選」,以此展現「一國兩制」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基石和理想示範;

二是港人以「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態度,務實看待香港的民主化進程,即使中央、特區政府和港人之間,對改革的步伐和目標難免會有分歧及跌宕起伏,但大體仍以香港整體利益和港人福祉為依歸,彼此仍一定程度存在適時協商和理性妥協的空間。

完善選制 促使區會產生3方面效果

不過隨後激進和本土勢力抬頭,進而發生一系列港人仍然記憶猶新的政治風波,包括「五區公投」、「反國教」、「佔中事件」、「旺角騷亂」和「修例風波」,加上國際環境急劇變化,西方國家利用香港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缺口,試圖破壞甚至撼動「一國兩制」;直至中央一錘定音對港落實《港區國安法》及完善選舉制度之後,才得以令香港重回繁榮穩定的正確軌道。

可以說,在新區選制度之下,拒絕提名任何「反中亂港」或暗地裏仍在搞破壞或軟對抗的人,以至否決通過他們的資格審查,實屬應有之義。

在完善選舉制度下,將促使區議會產生以下3個方面的效果:

第一,投票率的高低,不再作為評估公民參與和認受性的主要標準。2019年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71.23%,為香港選舉史上的紀錄;但選舉過程中不乏刑事毁壞、滋擾恐嚇甚至有暴力事件發生。反對派把區議會演變為政治鬥爭的平台,使大量地區和民生工作受阻,反映高投票率並不代表議會能夠高效運作和充分反映民意。

第二,多元均衡參與的體現,不應單純強調候選人的政治立場,而是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吸納具有不同專業或專長、有志服務社會的人加入區議會,讓區議會能夠更廣泛而細緻地回應社區和市民的需要。

第三,在恪守「一國兩制」和《港區國安法》的前提下,候選人的政見將更百花齊放,而絕不會是搞清一色,促進落實地區管治的良政善治。

今天的香港面臨各種挑戰,對內先後經歷「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的打擊,復常後社會活力不似預期,經濟發展勢頭力度不足;對外則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關係。

香港過去曾經歷多個高山低谷,最終成就了今日繁榮穩定的香港。我們只要沉着應戰,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積極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發展機遇,香港必定能夠再次克服困難、勇闖高峰。

告別政治先行 須以實績取信於民

然而,香港在大環境不遷就當中,難免出現陣痛;而近年社會內部對核心價值、社會參與愈趨重視和訴求日益增加,特區政府能否以同理心,更有效回應市民的意見和聲音,並梳理群眾的負面情緒和無力感?又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對香港的歸屬感和信心?面對各種對香港發展前景及恪守核心價值方面的質疑,我們又怎樣透過包容開放、多元創新的環境,在廣闊的「兩制」和新選舉制度的空間當中,向市民和國際社會更清晰具體而貼地呈現「香港故事」?

在新選制之下,區議會告別政治先行,議員必須以實績取信於民,這為塑造香港良政善治、確立優質民主新格局奠下重要基礎。惟香港的發展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仍要致力尋找自己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應有的角色和定位——香港是如何從困難和挑戰中,走到今天所擁有的優勢、成就和機遇?我們應該建設一個怎樣的香港?香港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這些問題,仍需社會各界合力摸着石頭尋根研案。

作者是執業律師、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幸發]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