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傳媒與AI平台的利益瓜葛

發佈於

【明報文章】人工智能(AI)科技急速發展,在過去一年,最受大眾關注的當然是AI聊天機械人(例如美國的ChatGPT、Google Bard,以及中國的文心一言)的興起,預計會對許多行業造成衝擊,新聞業也毫不例外。

迄今為止,已有不少討論圍繞着這類「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對新聞製作、內容和道德造成的影響,包括會否取代記者的人手工作、如何影響新聞內容的原創性及準確度、傳媒實踐AI技術有何機遇和挑戰等等。而最新的爭議,則關乎AI平台與新聞業的利益關係。

OpenAI大灑金錢 與新聞界合作

近月,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向新聞界大灑金錢。首先,最矚目的舉動是在7月與著名新聞通訊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達成授權協議。在協議內容中,OpenAI會得到美聯社自1985年起的新聞資料庫內容,用作訓練其AI演算法;美聯社則會得到OpenAI提供在科技和產品上的專業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美聯社一向十分積極在新聞報道上應用自動化科技,早在10年前已開始利用相關技術製作企業盈利報告、報道體育賽事及翻譯新聞;今次跟OpenAI達成授權協議,也是率當地業界之先。

與此同時,OpenAI也跟圖庫公司Shutterstock達成協議,取得其圖片、錄像和音樂資料的使用權。除了針對全國性的媒體,OpenAI也會投放500萬美元予美國的地區媒體,資助它們學習和實驗AI科技。此外,OpenAI亦打算向學界埋手,率先向美國紐約大學提供近40萬美元,成立一個有關新聞道德的學術項目。據報道,該項目會舉辦一系列會議和工作坊,討論假資訊和政治兩極化、如何處理AI的挑戰,以及如何建立多元化新聞室等等。

部分媒體不滿內容被挪用

這些發展,似乎反映AI公司與部分新聞界的關係如膠似漆。不過,對於許多未跟AI公司訂立協議的傳媒,它們就十分不滿自己生產的新聞內容一直被挪用作其他商業用途。

就在今年8月初,美國《紐約時報》更新了服務條款,阻止AI平台從其網站抓取內容,用作訓練AI系統;被禁止的內容不僅是文字,亦包括相片、繪圖、視像和聲音片段。

在英國,當地的出版商聯盟亦呼籲會員機構實行類似封阻。整體而言,據外國科技網站統計,自8月起,已有超過500間歐美傳媒拒絕了ChatGPT和Google Bard等平台索取其網站內容。

新聞界上述舉措都是旨在保障自身利益,實屬合理;不過業界對於是否應以一個消極態度對待AI平台,卻有不同聲音。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在今年4至7月做了一個調查,訪問來自46個國家、105間傳媒機構的記者、科技專家及管理層人員,了解他們對AI的意見。調查發現,現時不少機構仍未積極應用AI技術。不過,有80%受訪者認為其機構將在未來增加使用,而73%亦認為ChatGPT和Google Bard等平台會為新聞界帶來機遇。從新聞製作的角度出發,若傳媒認為未來需要獲取和學習AI技術,那麼應該要跟AI平台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才對。

另外,在新聞傳遞方面,有論者認為,當預料讀者從生成式AI平台上搜尋新聞內容會是未來大勢所趨,傳媒機構若拒絕向AI平台提供內容,則是自我設限,損害了接觸新一代讀者的機會。最後,從商業角度出發,也有論者認為,與其完全將AI平台拒之門外,倒不如以美聯社為參考,積極與AI平台協商,才能爭取最大權益。

傳媒與科企的新一輪攻防戰

誠然,傳媒機構與科技公司發生錢銀爭拗,並非什麼新鮮事。近年世界多國的傳媒機構,跟兩大科網巨擘Google和facebook就後者應否支付使用新聞內容的費用,屢屢發生摩擦。兩者的矛盾甚至引發政府介入,例如澳洲、加拿大和英國政府為保障新聞業利益,都不約而同提出立法強制社交媒體支付費用,令事件由商業糾紛演變成公共政策紛爭。

無論如何,隨着AI平台興起,傳媒機構與科技公司將會開展新一輪利益攻防戰。而各地政府會否介入其中,並藉此規管AI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