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3個記者轉行後重拾新生的故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聞工作是一門苦差,美國哈佛大學納曼新聞研究室早前刊登了5個記者轉行的心路歷程。他們轉行後除了工資增加、工時變短,最重要是全部都活得更快樂。筆者揀了當中3人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現年39歲的Marni Chan,轉行經歷跟香港的新聞人最相似。她2011年從紐約大學新聞碩士畢業後,在一家火速冒起的網媒當文化版編輯。她一度認為那是夢想中的職業,但在不久後改變想法,「那是一場噩夢」。

她每天要出產近15條稿,絕大部分不講文化,而是講政治,因為當時臨近美國大選。她還要管理一隊初出茅廬的兼職記者團隊,文章頻頻出錯,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管理層卻愛理不理,「最重要是點擊率……要吸睛、吸睛、吸睛」。

她當時年薪僅4萬多美元,醫療福利是零,卻因長期病患需要醫療支援,於是在兩年後轉行至公關公司當寫手,人工翻倍,醫療福利好。她如今繼續在公關界打滾,年薪12萬美元,「一部分的我會自責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作者,但另一部分長大了的我又會感到非常平靜,因為我的人生還需要其他東西」。

33歲的Erica Martin,在幾家首屈一指的紐約大媒體做過無薪實習生,輾轉找到一份時薪8美元的崗位,仍不得不在水療店打工幫補,「當一個地方(紐約)有最卓越的音樂、文化、餐廳和夜生活,而自己完全無法負擔,我感到非常壓抑」。

她2014年到上海當英文文化編輯,月薪1.3萬人民幣,足夠租一個開放式單位自給自足。數年後,她還是無法忍受每周超過50小時的工作,選擇轉行。她如今在一家手機遊戲公司打工,薪酬高過任何此前的新聞崗位。

Logan Hill於1998年在《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當助理編輯,採訪過數之不盡的名人,10多年後跳槽,年薪由8萬漲至14萬美元,可惜不久被裁。於是他替多家大媒體兼職寫稿,每個字叫價竟高達2至3美元,高峰期年收入達20萬美元。

不過稿費在2016年起大跌,有雜誌開價500美元叫他寫5000字,「我覺得我碰到了天花板,而天花板還一直往下掉」。

擅寫長篇人物故事的他,一篇報道獲改編成影視作品,因緣際會下展開編劇生涯,向Sony和蘋果供稿,「我曾失去做新聞的興奮和樂趣,但在寫劇本的時候都找回來」。

這樣的故事,或許會給新晉記者帶來打擊;然而即使新聞對許多人而言不是終身職業,如何在充滿熱情的日子裏,參與對社會有意義的報道,可能就是能夠帶走的最寶貴經驗。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