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試問:香港長者如何安度晚年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關注養老問題時,往往無法忽視中華傳統文化對人們觀念的影響。中華民族有人老還鄉、落葉歸根的傳統理念。家庭養老、居家安老的觀念,幾百年來牢牢扎根於中國人腦海中。這亦是許多長者選擇居家安老的重要原因,能夠在家中安度晚年,相信是眾多年邁香港市民的心之所向。結合當下香港社會現狀,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時代不斷發展,更加激發了長者對養老方式的多樣化需求。養老問題不再是單一的、孤立存在的現象,而是與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及歷史文化緊密相連,息息相關。

構建科學可持續的安老模式

人口老化不僅帶來生產力下降、勞動力市場壓縮、納稅基數下跌等經濟隱憂,老齡化的地區與國家,更需正視安老政策的可持續性。相對全球整體發展趨勢,香港本地人口結構也正經歷人口老化的轉變;政府統計處更推算,2069年本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佔總人口的35%。本港已踏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社會各界有必要將焦點放在如何構建科學可持續的安老模式上,從而為本港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作長遠而完善的規劃。

目前,香港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安老政策方針。依「居家安老」概念而衍生出「積極樂頤年及社區支援」與「社區照顧服務」兩大落實居家安老的安排,是目前社區踐行讓老年人在家中養老的主要方法。

但回顧過往3年,雖然已經提出本地居家安老概念,但政策落實情况跟理想狀况仍差距甚遠,社區支援力量薄弱,在早前3年疫情打擊下更是岌岌可危,最終導致本港安老院舍處境不堪重負,環境逼狹、牀位捉襟見肘、人手不足等問題同步爆發。這是香港養老問題的深刻教訓,政府在未來制訂政策時,應不斷反思。

可考慮引進外傭 助社區居家安老

阻礙香港落實「居家安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社區人手問題。人手問題並不單單指人手數量,更是對人手護理長者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不同於院舍服務,社區居家安老服務者應該具備能夠更加獨立向市民提供幫助的能力。基於這一要求,本地符合水平的人手進一步縮水。

在這方面,政府不妨針對基層社區居家安老的需求,在充分吸收本地符合要求的人手之外,考慮引進外傭,給予專門培訓,進而投入社區。諸如社區照護、獨居老人定期上門照料等亟需人力親為的工作,可以考慮補充外傭力量。香港的外籍傭工主要以菲律賓和印尼為主,從老撾、緬甸及柬埔寨等引入較少,究其原因是這幾個地方的傭工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英語普及度較低,若通過商業中介引入香港,則競爭力明顯不足。

專業化乃長遠發展方向

與家庭聘請的家庭傭工不同的是,若政府針對社區支援引入外籍傭工,則不需要對工人有全方位的技能要求——簡單語言溝通及特定的服務內容,便能夠滿足較為單純的體力勞動工作,以達到降低本地基層社區工作者壓力的目的。以老撾為例,該國長期受惠於鄰近的中國,與中國關係良好,相信會願意向香港輸出外傭。

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專業化是香港居家安老人手長遠發展的核心方向。堪稱亞洲老齡化國家代表的日本,與香港對比,前者更早發展成為老齡化社會。

1997年通過的《介護保護法》,是日本應對老齡化所誕生的政策,其主要通過專業人士評估服務申請人(長者)自身狀况,而向其編配相應的服務內容,整體思路跟香港目前現行政策類似。不同之處在於,日本不僅有更細緻的跟進服務及清晰的分級制度,更有極其詳盡的社區支援項目範圍,並將社區支援服務延伸至院舍照顧服務,內容多元細緻,有效避免養老服務的斷層及「一刀切」情况的出現。其中「介護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發展,逐漸走向高度專業化。日本安老業界評價基層介護(「看護」之意)人手,為當地安老行業的「大動脈」。

體現香港社會溫情價值

綜合而言,「居家安老」概念被提倡多年,不同地區的學者及科研機構,基於研究地域、研究範疇不同而對此各有不同解釋,不同地區的對應策略各有不同。

香港長者養老服務格局一直未有完整體系,現行退休安老政策和資源存在分佈不均、持續性低的情况,安老院舍服務素質與需求不匹配,社區安老政策落實度不足,同時缺乏長者相關機構的針對統籌,整合相關資源。譬如強積金在退休保障方面,被社會各界評價為「作用有限」,且不夠靈活;社區支援及照顧服務資源有限、人手缺乏、普及率低;安老院舍牀位不足、服務人手緊張等情况,在行業內持續存在;院舍長者生活質量參差不齊等。

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政府應當站在高位,刪繁就簡,從政策層面明確居家安老對香港整個社會長遠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社會的價值並不止體現在經濟效益上。妥善處理養老問題、紓解照顧者壓力,亦是香港社會的溫情價值體現。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