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駐京周記:「看不完」的演唱會

發佈於

【明報專訊】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是演藝界的真正黃金周,而且正在延續。一名明星經紀人近日與記者談起盛况,她帶的藝人,從疫情期間的「在家摳腳」,到今年的演出表已經完全排滿,過上了「空中飛人」的生活。經常上一秒在海南,下一秒又能出現在北京、天津。儘管行程已經排滿,卻依舊接到各處音樂節的邀請,藝人的演出費用也水漲船高。

演藝市場疫後瘋狂反撲

經歷了疫情期間冷清的演出市場,今年的演出市場瘋狂反撲。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數據,今年國慶期間,演出44,237場,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48.95%;票房收入20.05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9年增長82.60%;觀眾人數1180.35萬人次,較2019年增長61.06%。

2023年上半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19.33萬場,按年增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億元,按年增673.49%;觀眾6223.66萬人次,按年增超10倍。

長假期間,記者的朋友圈被各地的音樂節「晃花了眼」,最厲害的一名朋友,一共跑了4場音樂節,朋友圈幾乎每天都定位在不同城市。

記者五一黃金周也曾和朋友去四川成都參加音樂節。兩天的票價1350元,和26,000名聽眾一起,享受了一場音樂盛宴。而據「澎湃新聞」消息,26,000名觀眾中,70%是外地人。成都酒店一牀難求,記者只得住在郊區,並且價格比平日貴了3倍以上。可見「演出」對城市消費帶動明顯。

雖然演唱會、音樂節的密度密集,仍有許多人沒能買到想看的演出票。8月15日20時,林俊傑演唱會南寧站門票開售,票價最低320元,最貴的內場票價達1820元,開售不到一分鐘,票就被一搶而空,各購票平台已顯示「缺貨」。

10月12日晚起,上海體育場周杰倫演唱會連續4天舉辦。沒有搶到票的粉絲,除了在場外「聽漏音」,甚至還有人租起了場館對面公寓,在可以看到舞台的陽台感受演唱會。

「憋了三年,終於能看演唱會了。」是許多演唱會消費者的心聲。這波演出行業的反撲,也是消費者在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然而有意見認為,這股消費熱潮能持續多久,能為低迷的消費市場帶來多少效益,仍舊得持續觀察。

明報記者 王佩凡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