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共商共建共享」對解決巴以衝突的啟示

發佈於

【明報文章】巴以衝突走向令人擔憂,現已造成包括多名兒童在內的數千人死亡,加沙地帶學校、醫院遭襲,百萬人流離失所。不斷惡化的局勢引發世界對於第六次中東戰爭的隱憂,而目前各方的協商之路障礙重重。

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球約四分之三國家參與,突顯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吸引力,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方式的可行性。筆者以為,這一原則及其背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為解決複雜的巴以衝突提供新思路,或也在根本上有助於化解危機。

一、通過共享安全 打破暴力慣性

巴以這一對已經持續75年、歷經5次中東戰爭的歷史「宿敵」,仍在延續暴力「溝通」方式,且暴力範圍擴大化,平民也被當作「集體懲罰」對象。激進行為體的暴力慣性和內外部多重因素使得巴以之間的對話空間一再被壓縮,雙方和解之路漫長且希望渺茫。

產生惡性暴力循環的根源在於「安全困境」,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對他國意圖的不確定和不信任會強化自我不安全的「螺旋」,而國家安全深受互動戰略的影響。在共建「一帶一路」推進「互聯互通」的過程中,各國各地區之間需增強經濟聯結,亦需頻密的政策溝通來推進合作。在這一正向互動過程中,通過增進經濟依賴和政治互信在無形中紓解了安全困境,亦會塑造新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慣性,即,以合作求安全。

以色列的隔離牆、嚴陣以待的軍隊、尖端軍事技術和情報系統並不能完全保障自身安全,哈馬斯的激進行動也換不來巴勒斯坦的安全。說到底,安全是相互依存的,根本上要靠良性互動來達成。

二、通過共建式發展 扭轉失衡

1993年《奧斯陸協議》簽署以來,在美國支持下,以色列的經濟軍事實力快速提升,而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則不斷惡化。巴以發展狀况與支持力量的失衡,為激進力量的產生壯大提供土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共建「一帶一路」「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

當今世界,共同發展、均衡發展的重要已經外溢到地區安全和全球安全層面。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價值,一是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水平,使其搭上現代化快車,縮小了南北之間的發展差距;二是在共建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加了解決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角度,意在使全球化更加包容、均衡、可持續,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同受益,益於增進世界的和平及穩定。

中東地區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社會也要共同支持巴勒斯坦經濟建設,不斷提高巴民眾生活水平。巴以之間的理想狀况是能夠共同發展,有助於減少暴力互動的社會基礎。

三、通過秉持公道 共商巴以和平進程

巴以新一輪衝突以來,有關各方持續展開協調對話。但從目前各方表態與舉措來看,西方國家更多基於地緣戰略和自身利益作干預。在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兩度否決巴以問題決議草案,美國航母為以色列「站台」,總統拜登訪以明確聲援,「拉偏架」意味濃厚。域外國家在巴以問題上的差異化考量和分化立場,無助於形勢緩和,還會火上澆油。

筆者以為,在中東地區,和平是最大的共同價值。中華文化追求道義與公平,在形式上講求協商精神,這是共建「一帶一路」不斷展現生命力的內因所在,也有助於以和平方式推動實現和平。

中國目前正在與多方繼續展開協商。此前,沙特和伊朗在中國斡旋下握手言和,期盼巴以和平進程也能夠取得積極進展。

新的巴以衝突將日益被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帶回世人視野,武裝暴力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如發展差距、安全赤字和文明差異等,需要被世界看見並重視。實現地區與世界的持久和平,更加需要命運共同體共識的達成與共商共建共享機制的完善。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