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小松:最低工資保障乏力 一年一檢刻不容緩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出生率低及人口老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本港勞動市場短期供應或比較緊張,加上現時本地失業率處於較低水平,相信不少人會先入為主認為在市場機制下,僱員的薪水必然會「水漲船高」。但在香港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下,勞工與僱主的關係並不對等,議價能力大打折扣,最基層勞工根本無討價還價的條件。至少以年初至今以來的觀察,僱主大幅加薪搶人的情况似乎並不普遍,也較集中在高增值行業。最基層工友繼續成為被市場機制犧牲的一群,而作為「救命繩」的最低工資機制因多年未有優化,保護作用已大不如前。

最低工資保護網功能日漸減弱

最低工資實施之初,本港約有18萬名僱員受惠,佔所有僱員的6.4%,其後受惠人數持續呈跌勢。按《最低工資委員會2022年報告》估算,即使最低工資時薪增至40元,最多也只有8.7萬人受惠,約佔所有僱員的3.1%。最低工資覆蓋的人數下降不等於基層工友生活有改善,而是保障作用正不斷削弱。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政策介入前的在職貧窮人口由2011年的68.6萬上升至2020年的80.5萬,間接反映最低工資發揮的保障效果偏低。

香港作為一個相當富裕的國際城市,卻在最低工資的保障上遠不如其他亞洲先進經濟體如日本、韓國等,其最低工資水平不僅遠超香港,也早已採用一年一檢。

香港自設立最低工資制度以來就一直維持「兩年一檢」,由於檢討周期滯後,加上過往最低工資的調整幅度往往過於保守,導致基層工友的生活水平未得到有效改善。當中不得不提的是,政府在2021年決定凍結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水平維持在2019年增至的每小時37.5元,在2023年5月起才提高至40元,變相部分低薪工友如保安員及清潔工可能等4年才加一次人工,完全追不上物價漲幅,購買力被不斷蠶食。

調整機制應考慮物價、經濟及薪金變動

勞工界多年來聲嘶力竭爭取的「一年一檢」,已獲社會的普遍認同及共識。行政長官去年宣布,邀請最低工資委員會研究優化法定最低工資檢討機制,包括檢討周期、如何提高效率等,相關研究報告將於10月底前提交。作為勞工界議員,筆者衷心希望「一年一檢」能在是次檢討中實現。

近年不少意見倡以方程式來落實「一年一檢」,筆者認同是可取的方向之一。但該調整公式機制至少要確保能反映到物價指數、經濟及工資增長等因素的變動,保障加幅能貼近市場情况。

最低工資調整的最低要求是能保障基層工友的購買力,因此必須參考物價指數。而相較於衡量整體通脹水平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能反映基層工友的生活開支情况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更為貼切,應被視為重要的參照指標之一;而且,基層勞工在促進社會生產力上扮演重要角色,應當分享經濟成果,因此檢討最低工資時應將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列入考慮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最低工資水平調整幅度過去一直落後於整體工資升幅。名義工資指數在201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間的增幅為51.5%,高於同期最低工資水平的42.9%增幅,反映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與勞動力市場脫軌,無法跟上整體僱員的薪酬增幅。因此,檢討最低工資時也可以考慮名義工資指數。

最低工資已實施逾12年,作為保障基層工友工資的重點政策,其成效未能彰顯。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優化最低工資檢討機制,包括落實「一年一檢」、確保最低工資水平能滿足生活所需,真正保障基層工友勞有所得及能夠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並為維護尊嚴勞動着力。

(進步社會發展的關鍵系列.三之一)

作者是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小松]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