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港交所多招谷IPO 冀提振港股交投 分析:資金退潮生不適時 宜開新水源

發佈於

【明報專訊】港股交投每况愈下,新股IPO低迷為關鍵之一。港交所(0388)近年不斷開拓新上市領域,先後修訂上市規則引入生物科技股、同股不同權、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及特專公司,最近再就GEM重新定位諮詢市場(表1),並大力招攬中東及東南亞等外國公司來港上市。儘管聯交所全方位開發新板塊吸引外國公司,但業界認為,種種新猷面對歐美資金退潮,只能說「生不逢時」。他們建議當局開發中東等新財源,填補市場資金空缺。

明報記者 陳偉燊、田越

港交所過去5年接連出手修訂上市規則,引進更多同股不同權、生物科技公司成績漸現。當中吸引原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如阿里巴巴(9988)及京東(9618)等中概股回歸港股。至今同股不同權股份更佔港股總市值及交投各四分之一。至於引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5年來吸引60家公司過來集資1190億元。只是最近推出SPAC即遇冷風,今年3月起更新增特專板,至今只有一家公司申請。

特專板至今僅一申請 上市商會:生不逢時

港交所11月起推出新股電子平台FINI,冀縮短過數至上市時間,減低期間市况逆轉風險。

上市公司商會總幹事黃明偉表示:「商會很早已呼籲當局發展特專板,只是現時市場缺乏國際投資者,生不逢時。」他續稱,就算推出FINI後料可助認購新股的資金不用積壓太久,然而新股市况不好,他料未能發揮作用。至於GEM改革,他認為轉板成本高昂仍是問題,反而公司需要空間及彈性方便注資,並令上市時間表更透明。若要吸納中東資金,他建議提供人家期望參與的科技股及伊斯蘭金融產品等。

學者:港交所單打獨鬥 政府宜多方協調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市場試推任何新產品,從來成功率都低。印象中近年只有窩輪及牛熊證最成功,其他產品如納指七雄、SPAC及香港預託證券(HDR)均不太成功」。他認為,現時只有港交所單打獨鬥,將來需要政府等多方協調。香港在吸納一帶一路及中東資金方面應更主動,亦要聯合商界及大學長線培訓人才滿足市場所需。信永中和管理合伙人盧華基認為,港股近期流通量不高,與市場資金短缺、高息有關,致投資者欠缺意欲去投資。他相信,要解決困局需要新資金支持,例如吸納南亞、中東投資者參與新股認購及二級市場投資。就算港交所推出特專板甚至FINI,他認為若該等投資者未能得「甜頭」也會流走,因此要回歸基本,最終看內地經濟是否復蘇,帶動估值向好,以合理市盈率招徠。他說:「現時只說產品多元化,不足以持續吸引新投資者。」

(促進港股交投 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