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侍兒扶起心無力 不是新承恩澤時──「由治及興」少了什麼必不可少的元素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局提出「由亂到治,由治及興」已有一段時候,不妨作一階段性回顧。客觀而言,當局已用強勢之法「由亂到治」,但「由治及興」仍未見效。很多人感到,經濟復常或可待,但民心復常似乎頗為遙遠,至少眼前如此。有官員不解:他們已努力工作,為何仍效果不彰?我忽然記起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之句:「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不是嗎?儘管官方力求撐起形勢,但顯得有心無力;民眾也感到有力無處使(指按自己意願),同樣有心無力。官稱已「完善制度」,但市民不感到「新承恩澤」,故有今天標題。那麼,到底「由治及興」少了什麼必不可少的元素呢?

(1)過去某些癥結還未理順

──官方用其方法「由亂到治」,效果言人人殊,但同時製造不少後遺症,也是事實。既然如此,那就官民一起努力治理後遺症,找出矛盾的原點。可是,有些問題諱疾忌醫,對不上焦,矛盾掃入地氈底,就以為解決了,殊不知只會把矛盾變得更深。

其實,2014年「雨傘運動」後矛盾已清晰可見。容或官方掌握強而有力的理由,也應在局勢穩定後平心靜氣地討論,但久久未見這些舉措。溫和建制派也說,經歷過去的摩擦後,即使慢慢把矛盾拿出來,講述官方的觀點,細心解說,也不會導致火星撞地球。但看來官方的判斷和決定不是這樣。

──矛盾的原點得不到正視,傷了而不重視修復,癥結繼續存在。官方認為目前「條件、氣氛還未理順」,但在民間則感到「條氣唔順」,至少未被說服。官方希望一起跳美妙的探戈舞,但官民步履不一,民間也不想跟隨官方指定的舞步起舞。尤其是年輕一代,更感到官方只說今天的英明,從不碰過去的失誤,於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躺;你有你吹,我埋我堆;你有你做,我有我怒」,成了不能消氣的順口溜。

──更重要的是,市民當然願意看到「由亂到治」,但不願在這過程中失去很多原有的東西;像滑浪一般,巨浪撲來竟把人們的泳衣冲走,變得赤條條,多麼無奈、尷尬和憤怒。君不見消防員只會用水撲火,絕不會用滅火喉把災民身上的衣服射走。

上述三點均涉及如何理順民心。容或矛盾源於「民情不理解官方的鴻圖大計」,但現代化管理的要素講求溝通,說理,不迴避現實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2)新的政策未能修復民心

──官方認為抓好民生最重要,而且民間已對政治冷感,或淡化政治訴求,現時「拼經濟,抓民生」的方向正確。不錯,我不反對這種看法。可是,必須認清民間「政治冷感」是因為說了也沒有用,既不能暢談,甚至平心靜氣地公開討論的機會也沒有。官方說可以批評政府和政策,但意識形態泛政治化的事例接踵出現。只因一幅插圖而整本內容合法的書也被下架,這類事例不需多,一件已可產生連鎖的負面效果,對官方自己也不利。

──面對眼前的現實環境,有些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例如振興經濟的投資、吸引人才的政策。其實,民間完全接受官方按部就班解決問題,但同時關心各項政策的傾向性,例如給予每名初生嬰兒2萬元、提高大學非本地生的名額,主要對象是哪些人士?這不是挑起不滿和矛盾,而是早為之計,說理透闢,才能避開敏感的聯想。記否疫情期間,香港投放大量資源應對,但怎樣調配?去向如何?仍未能釋除民眾的疑慮。大家只盼全面、公開、公允、透明和合理處事,這樣做絕對可以撫服民心,反之則傷。

──愛國教育可以進行,但這不是修復民心的出路,而且必須講求方法。西方國家也有其愛國教育,但多用軟銷而不重硬銷,把它們要宣傳的東西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它們努力克服壟斷性的排他性,讓受眾自由選擇,反而會傾向和接受官方的內容。據聞香港日後也會成立「愛國教育統籌小組」,如何處理又是一大學問。

(3)解說技巧如何提高

──現代化的政治技巧,既重自身的理和利,也重視表達和處理技巧,簡單而言就是政治包裝或政治公關。最近遇到一些見聞,很能說明問題。有官員說:「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高低並不重要」(意指重要的是選什麼人),聽眾反問:「這到底是鼓勵我們投票?還是不用投票?」

有建制派說:「中央已不在乎民主派是否參選。」聽眾反問:「為什麼口徑跟以前不同了,而且誰令民主派難以參選?」又有建制派說:「這是因為民主派不主動。」聽眾反問:「為什麼建制派不主動給予提名?還要等待指示?」

有官員說:「香港運動員取得佳績,反映政府的體育政策對頭。」聽眾反問:「如果成績不好,是否說明政府的體育政策錯誤?」其實,有很多努力的運動員未能取得名次,雖敗猶榮。這令我想起李麗珊為香港取得第一面奧運金牌,她得到的正是商業的贊助。

上述解說的毛病在於邏輯性不夠嚴謹,偏側而掛一漏萬,容易出現被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空隙;此外,又經常出現邀功心態,少了留有空間、以退為進的技巧。還有,研究如何解說時,應該把市民視為首要和主要的解說對象,而不是上級;目標不同,效果就會大異。

──不能迷信政治公關或政治包裝可以解決問題。正是「有諸內而形於外」,關鍵仍在於質和內涵。有從事政治公關的朋友對我說:「無論我們怎樣包裝,也不能把鹹魚包裝成新鮮魚,更不能變成活魚。」

(4)如何加速「由治及興」的步伐

──按現時情况,社會氣氛已不像以前緊張,絕對有條件加快「由治及興」的速度。例如,逐步恢復官民直接對話,而不是透過建制派反映和間接對話。眼前可見,不少官員親身出席不同的官民活動,值得肯定。不過,這些多是聯誼性、禮節性或視察性的場合,難深入溝通民情。

──表達時盡量減少鬥爭味道的語言,最能創造寬鬆的氣氛,也不會削弱官方的立場。緊記裁判是民眾,取得民心才是最大成就。

──解說政策時不妨說出背後的理念和考慮,不宜含糊;即使是「騰籠換鳥」,也要用理據、數據、根據說出其必要性,否則自製黑洞。

總之,只有消除民眾的「四無感」(無奈、無力、無助、無望),才能變成有心有力,實現「始是新承恩澤時」。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