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生育與否的「認知問題」 其實有答案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文章刊出的今天(星期三),正是特區政府發表施政報告的日子。早前傳媒報道政府考慮向每名新生嬰兒派發2萬元,引來社會熱議和調侃,認為措施不足。官員則曾說,會推出各種支援措施,締造有利生育的環境。

針對生育率問題,不少專家學者和政治人物都同意,2萬元獎勵金功用不大。生育率下降是大多數發達地區面對的問題,外國經驗早已證明派錢無助長遠改善生育率問題。除了家庭友善措施是否足夠外,現代夫婦,特別是婦女,考慮個人事業和生活,極大影響生育意願。只是區區常說,生育率問題,終歸是市民的信心問題。如果未能解決信心問題,搞再多政策,不生也是不生。

因政治環境不生育 是「認知有問題」嗎?

近幾年談生育率問題,常關係到政治環境。立法會議員林琳早前接受傳媒專訪,認為「若有人因為不想孩子讀書壓力大、生活節奏忙而卻步,可以理解,但若單純因為近幾年政治因素而覺得香港不適合生育,『那他們的認知真的很有問題』」。

人固然不會因為「單純」政治因素覺得香港不適合生育,但政治因素會影響大大小小的政策實施。即使林議員所指的「孩子讀書壓力大」、「生活節奏忙」,何嘗不是政治?教育政策能否給家長信心,讓孩子能夠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潛力,而不是面對八股的填鴨式教育;勞工政策和家庭友善措施的發展,能否保障市民的工作與生活平衡,而非汲汲營生、疲於奔命?其餘如經濟、房屋、環保等各種政策,都直接影響市民關於個人生活選擇、養育子女的成本等思考。

諸種社會政策發展,最終仍是關係到政府的治港理念和方針、議會不同界別的角力、社會不同群體的拉扯,也關於誰有權主導、如何制訂和推行政策。經過近幾年的政治改革,我們都相信特區政府和立法會議員們,能夠制訂優秀政策、良政善治。「認知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生育決定是對社會前途表態

不論內地抑或香港,最近流行說「我們是最後一代」。近年內地官方批評「躺平主義」:有人認為反正努力上進也沒有結果,不如最低物慾、最低消費,消極抵抗社會不公平,而且拒絕生育,不為權貴提供勞動力。內地政府難以接受躺平,同時期香港教育局也將「勤勞」列為價值觀教育首要項目。但躺平、不生,其來有自。

網友討論林議員的言論,認為不談政治,但「淨係望住物價都唔想生」;亦有網友談及「養自己都勉強,仲生仔?」近10年不少研究討論樓價上升,也討論不同年代香港人對住屋的負擔日重。

最近留意到幾宗教育新聞:玫瑰崗學校學生拍片請特首關注學校被殺校,幾日後疑似受壓力下架;歷史科公開試評改質素下降,考評經理疑似「搬龍門」;政府擬放寬大學非本地生學額,間接與本地學生爭奪大學資源。這些教育新聞,又影響市民對子女成長環境的信心。

身邊不少青壯年朋友,思考生育的問題:生不難,養育難。個人層面上,經濟能力、生活水平,如何提供良好的環境給子女?社會層面上,教育政策、勞工政策,配套足夠嗎?子女能否開心快樂成長、不受太大的學習壓力?在當下的社會,能否安心教導子女成為正直真誠的人?子女面對的未來,是怎樣的香港?生育、勤勞、躺平,最終是對社會的前途表態。

新一份施政報告要「拼經濟」、「惠民生」,我們期待特區政府能挽救正下行的香港經濟、有效改善民生。否則可能如一位已移居外國、育有年幼子女的朋友說:「喺香港,畀2萬鎊我都唔生。」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