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宇陽:施政報告與香港信心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會在今日發表,作為李家超政府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在愛國者治港及「後《國安法》時代」,面對中美競爭白熱化、香港經濟前景堪憂、市民消費意欲冷淡、公民社會發展倒退、社會民生問題積弊等多重挑戰下,此份施政報告被寄予厚望。誠如特首在社交媒體發布短片預告新一份施政報告封面將繼續以綠色為主色調,主題為「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會是「屬於每一位市民的施政報告」。

在「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下,拋開維護國安的根本任務外,特區政府想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努力,市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過去3個月,特首及其團隊舉辦超過40場諮詢會,並走訪各區聽取市民的想法——不論諮詢會內建制與非建制的組成比例。至於此份施政報告的政策內容有否吸納你的意見,是否引起大家的共情共鳴,相信各位市民自有判斷。

中美脫鈎下港要思變

從早前媒體放風可見,解決「經濟問題」會是此次施政報告的一大重點。無論是樓市減辣刺激交投量,還是調低股票印花稅,降低買賣股票交易成本,這些措施短期內可刺激經濟,但長遠而言作用有限,關鍵仍然在於要盡快恢復社會對市場心理的正面預期,恢復海內外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信心,不要出現資源錯配,或者是背離香港自身定位的政策構想。然而,這些表面上是經濟問題,背後實質還是社會政治問題。

歸根結柢,香港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其成功得益於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長期交往史,衰落也必然會受到中國與西方脫鈎的影響。作為命運共同體的一員,香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限制打壓將會長期持續,香港、澳門過去作為中國對外募資的重要窗口,但如今在中美脫鈎的大背景下,港澳同列美國禁止出口、投資、限制中國高科技名單中,這對於香港發展創科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古人亦有云「窮則思變,變則思通」。

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應自信、亦應「自我」。香港到底應秉持什麼樣的定位,發揮何種作用?特區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對接國家戰略 增強發展動能」中提及「『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我們首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推進創新科技和文化藝術兩個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繼續發揮國際貿易中心的角色,並充分善用航運和航空發展……」八大中心是來自於中央對港制度層面的功能定位,而香港亦知道八大中心切合自身實際發展的先後次序。

但是筆者翻看內地社交媒體上對香港的最新稱呼「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既讓人有一種自嘲,亦有一種無奈之感。疫後通關,市民如何消費本身就是市場的自由選擇,儘管北上消費的人數暫時多過旅客南下消費的人數,但這並不代表香港就失去經濟發展的前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要做的是培育本地及吸引全球的金融人才、搞好相關金融政策的監管環境、確保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受任何阻礙。借用內地網民所言:「一個曾經最活躍的自由市場,如今竟然要靠夜市拉動經濟,令人唏噓。」

融入國家發展 也要重返國際

一國是港人的命運,但兩制是大家的選擇,一國與兩制不會衝突,也不應衝突。香港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亦要保留屬於香港的文化特色及價值觀念,重新聯通國際、認識國家、了解自身的過程,亦是一個對外重新構建香港形象、重返國際舞台的契機。國際上是否仍將香港與中國區別來看很關鍵,這關係到香港是否能繼續做中國的對外聯繫窗口,繼續做中國的對外融資平台。在現實基礎與動力需求下,繼續保持高度開放自由和高度國際化、資訊與資金完全自由流通、監管體系與制度法治繼續堅守及奉行普通法的核心原則,這些才是對外講好香港故事,構建國安法後新香港形象的根本。

施政報告所帶來的施政目標與施政氣象是對香港的一種承諾與一份擔當,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暢想。而讓社會回歸正常理性、讓市民看到生活希望、讓內地肯定香港價值、讓國際認同香港形象,唯有構建出這種由內到外的香港信心,才能確保每一次施政毋忘初心。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宇陽]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