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莫建成:沒回應港人所思所想 施政報告繼續離地

發佈於

【明報文章】新一份《施政報告》沒有任何驚喜和正面亮點,要怎樣形容這份報告?筆者想了一會兒後腦海泛起「離地」這兩個字;筆者認為,李家超政府似乎仍不懂香港人的所思所想。以提升生育率為例,政府明顯沒有一套針對社會巨變後的全新人口政策。過去幾年市民生活在不快樂之中,但政府卻一直沒有展現重振社會信心和解開市民心結的施政理念。相信市民看完施政報告,沒有特首經常掛在嘴邊的「幸福感」,只有「距離感」。

基本未提怎加強港獨特性

香港正面對人才流失、外資撤離、政府財政轉差等等困難,特首用了3個多小時宣讀的施政報告卻只有一堆瑣碎的政策建議,對現時香港出現的困局沒有具方向性及針對性的建議。習近平主席於香港回歸25周年的講話中提到「四個必須」,其中包括「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強調「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香港作為全中國最開放、最國際化的城市,對比其他國內城市本來有其不可代替的優點,例如一國兩制下「兩制」中的資本主義市場及自由開放、社會多元性、政府受一定的監督制衡,可惜施政報告基本沒有指出如何強化這些優點,如何保留及加強香港的獨特性。

回說今次報告較多市民談論的生育政策,近年香港的生育率持續下跌,2019年至2022年本港的總和生育率(每1000名女性產出的嬰兒數量),分別為1064、883、772及701名嬰兒,以2022年為例,即每1000名女性生育701個小朋友。

欠完整政策解決「生仔後」問題

兩口子會否因為政府派2萬元,就安心「生仔」?事實上,「生仔」後會有一大堆問題需要處理,而大多數父母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住屋、教育、託兒、小朋友生活質素及社會多元自由度等等,但無論將《施政報告》翻多少遍,都找不到完整的政策解決上述問題。

首先談談住屋問題,不少處於生育年齡的夫婦,可能只租樓居住,就算已置業都可能是居於三四百呎的單位,隨着時代進步及追求更好的生活質素,不少夫婦有小朋友後都希望搬大一點,讓小朋友在較佳環境中長大。

至於教育問題,近年不少有年幼子女的家庭,都因為社會情况和教育環境的巨變而選擇移民,如果社會發展按現時的軌迹前行,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對教育環境產生疑問。自社會巨變後,筆者有不少朋友都說,幸而沒有子女,若有子女但沒能力移民或送子女出國讀書,真的不知怎算好,因為教育真的很重要。

其他問題暫且不談,亦不比較鄰近地區「派錢谷人生仔」的金額和措施;若港府沒有就住屋和教育兩大問題,提出令市民有信心的政策,就算派3萬、4萬、5萬都難以令嬰兒出生率提升。

此外,政府於多年前制定的人口政策,在這一波已持續約3年而仍未知何時完結的移民潮下,根本已不適用;筆者認為,政府應先針對移民潮下流失家庭的數量及社會環境之大變,制訂全新的人口政策,並對症下藥施政,才是提升港人生育率的有效之道。

沒「回復快樂生活」的施政理念

社會巨變加上疫情折騰,不少港人於過去幾年生活得一點都不快樂,說到底是人民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出了問題,但李家超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已是其任內第二份,但仍是沒有回復市民快樂生活的施政理念。

香港心理衛生會(該會副會長為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曾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美國醫療雜誌為精神健康下了個定義︰精神健康的人,可以做到有生產效益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工作、娛樂或其他事情,以致和別人的關係得到滿足、有圓滿的結果及有能力去適應改變和應付逆境。精神健康令我們可以思想、溝通及學習,令我們的情緒得以成長,並賦予我們反彈力及自尊。

過去10多年,身為社工的筆者一直服務社區,而過去幾年親歷不少街坊的不快樂;看上述這段文字,筆者判斷不少街坊和朋友的精神健康都出了問題,情况包括:減少外出、娛樂活動減少、對社會情况感到懊惱、情緒經常低落。

身為社工的觸覺告訴自己,這不是輕易可解決的問題,必須由政府帶頭重建市民對社會的信心,並非這裏做幾天市集、那裏做幾晚的夜繽紛活動,便能令市民重拾快樂和解開心結。

至於有何舉措重建港人的精神健康?你知、我知,筆者相信政府都知,但政府就是不為也;筆者由衷希望政府在明年的《施政報告》,可以「貼地」施政,回應港人的所思所想,不要再以長官意志制訂政策。

作者是民主黨副主席、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莫建成]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