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趙永佳、李柏慰:中醫參與基層醫療(下)——私營中醫與非政府組織的視角

發佈於

【明報文章】香港中醫藥業界要回應政府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須凝聚業界共識,構想符合中醫藥業界特點的公共醫療制度。本地中醫藥業以私營市場服務者為主,逾九成執業中醫師於私人市場行醫。同時,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政府資助中醫服務,每年求診人次亦逾百萬。政府在《藍圖》的重點倡議之一,是建立公私合營的基層醫療系統,從而更妥善分配私人市場的醫療資源。那麼在當前的中醫藥業生態裏,前線中醫師該如何參與基層醫療?

今年8月教大香港研究學院舉行「中醫專業發展對話平台」,正是為了豐富業界參與公共醫療體系的討論。除了有來自學術界的觀點(已在10月16日本版文章中報告),當日活動亦難得邀請到來自在私人市場及18區教研中心的前線中醫業者,分享他們對《藍圖》的回應。

兩名講者分別是港恩中醫診所總經理黃子明醫師,以及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中醫服務)行政經理劉浩基先生。黃醫師行醫近20年,其管理下的港恩診所亦曾在疫情期間開展中醫外展服務,每年服務逾11萬人次。香港防癆會則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服務市民健康,於2006年開始營運醫管局轄下的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劉浩基先生正是其業者。透過兩人的分享,我們可以初步理解非政府組織(NGO)及私人業界對基層醫療議題的觀點和倡議。

私營中醫業者 倡「一人一家庭中醫師」

針對《藍圖》裏中醫藥的部分,黃醫師提出數點回應及建議。

首先,《藍圖》提出要加強「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並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向慢性病患者及其醫療服務者提供針對性的資助。黃醫師指出,在中醫藥業界,為患者作長遠調理和健康管理一直是中醫師的醫學理念,換言之,「一人一家庭中醫師」概念早已植根在中醫實踐裏。黃醫師建議政府明確制定對私營中醫師參與基層醫療的要求,落實資助治療長期病患的中醫業者。

其次,針對當前的公共醫療資源分配問題,黃醫師指出政府資助中醫服務的供應量,為公營西醫普通科門診服務量的20%左右;同時,前者收費120元,比後者的50元高出不少。這一方面反映當前本港公立醫療資源仍以西醫為重,中醫使用者也較難負擔資助中醫服務;惟更重要是,黃醫師認為由於政府資助中醫服務收費較昂貴,使公私營中醫服務出現「惡性競爭」,未能讓更多不同階層的市民受惠於中醫服務。

要改善上述問題,黃醫師提出政府應增加當前投放在中醫服務的公帑,直接採購合資格和符合市民健康需要的私營中醫服務。他認為《藍圖》提出的一些常見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常見骨關節問題及婦女健康等,正是中醫藥業擅長治療的病種。因此他認為政府可加快設計針對相關病種的中西醫協作和轉介計劃,也可以先導計劃形式試行,直接提供私營中醫藥業者參與公共醫療服務的渠道,不需等待公立中醫醫院的建成。

最後,回應《藍圖》裏有關「基層醫療人手規劃」的部分,政府提出逐步加強中醫師、社區藥劑師及其他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互動和協作,黃醫師認為方向可取,但同時政府應檢視未來中醫人手可能過剩的問題。他指出,現時本地3間提供中醫教育的大學(港大、中大、浸大)每年有百多名中醫畢業生,加上從內地院校畢業回流的港人中醫畢業生,市場上的人力供應其實相當充沛。他建議政府和中醫教育者,積極考慮如何培訓年輕中醫師成為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甚至檢討教育資源分配方式。

善用NGO靈活性 開展中醫基層醫療

香港防癆會中醫服務行政經理劉浩基先生則在當日活動分享了兩個視角,分別是(1)作為三方協作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運營方,及(2)在社區提供中醫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從而探討中醫參與基層醫療的不同可能性。

醫管局自2003年在全港18區建立三方協作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教研中心),三方指的是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和3間提供中醫教育的大學;而非政府組織主要負責診所日常營運、執行合約標明的工作內容(例如進修中醫培訓、中西醫協作服務量)和提供其他由診所管理委員會通過的服務(例如外展中醫服務、臨牀科研等)。

劉先生認為教研中心可服務大量病人,其中包括基層市民,亦為年輕中醫師提供在職培訓機會。如上文提及,教研中心的服務內容及工作根據營運合約而行,因此如欲在中心內新增其他服務,最佳方法是改良往後的營運合約,好讓營運機構在資源及人手上作出相應安排。

香港防癆會多年來積極開拓更多符合社區需要的中醫服務。例如,該會一直與不同機構合作(如安老院、社區中心、長者中心等),向不便前往診所或醫院就診的市民提供外展中醫服務。其中包括:(1)與社福機構合作,向清潔工友在指定服務地點提供中醫針灸服務以治療痛症;(2)向在鄉郊偏遠地區居住的長者提供健康諮詢、針灸和中醫講座服務;及(3)與不同地區機構及教育機構合作,安排中醫師主講中醫講座和健康推廣工作。劉先生認為,非政府組織對各種創新和針對社區健康的中醫服務反應積極,同時亦反映了非政府組織在行動上的靈活性。

因此他提出,我們需思考當前中醫藥業界各持份者——教研中心、即將建成的中醫醫院、非政府機構及私營中醫診所——在基層醫療藍圖中分別擁有的長處,辨別不同單位的服務對象,以達到更高效的資源分配,使有需要的市民能受惠於合適的中醫服務。

考慮到目前本港中醫服務主要由私營市場提供,當中又以非連鎖的診所佔大多數,是次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不少私營個體中醫師參與,由其從社區接觸病人的經驗出發,討論中醫藥業參與基層醫療的方式和困難。我們發現,中醫師對《藍圖》裏的概念理解相對模糊,但實在的參與方式卻能引起醫師們關注;劉先生與黃醫師的分享,也點出了非政府組織及私營中醫診所均可回應把中醫納入基層醫療藍圖的願景。

有見及此,教大香港研究學院將於11月舉行線上發布會,向更多中醫業者介紹基層醫療體系發展。我們期望令更多中醫藥業持份者深入了解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的規劃,並討論中醫參與基層醫療的不同路徑,凝聚共識。基層醫療發展關乎本港市民長遠健康,是值得中醫藥業界、政策制訂者和市民共同關心的問題。

作者趙永佳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李柏慰是教大香港研究學院研究助理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永佳、李柏慰]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