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蔡秀青:我們不是在討論對港真正重要的話題

發佈於

【明報文章】我們不是在討論對港真正重要的話題。

生育政策、增收非本地生、創科發展、區議會選舉、議員表現、夜經濟、搶人才……表達意見後,然後呢?我們都不是在討論真正重要的話題。真正重要的議題可引起大眾興趣、參與、關注、重視、推進社會前進和帶來盼望,但現時是停滯不前──經濟上股市疲弱、網民訴苦、政策出台後對果效欠缺信心、香港前進的方向未有共識。不過,是否有共識對港府而言並不大重要,重要的是政府團隊口徑一致,達到不是討論「應否做」,而是「怎樣做」。其後果仍是,普遍市民欠缺參與動機──「你玩晒啦!」

意見表達後不能對施政有何影響,令市民心中不滿慢慢累積;不過不滿不能表達出來,須避免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的憎恨、不滿或敵意。部分人只能一笑置之。部分人學習以幽默面對現實、雙重標準、離地政策。除了仍未放棄參與的人外──「講嚟嘥氣!」

「好」是你的好

最近,有高官表示望改變生育文化,指養兒能防老;聽他的解釋為「呢個『防老』唔係話淨係叫佢畀吓錢你,佢嚟探吓你,傾吓偈」。聽他的解釋發現並沒有從子女角度出發,如何提供一個更理想的學習、玩樂環境和生活質素。這種把小朋友當作防老工具的思維,正正是部分人不想在港生育的原因;希望這種荒謬思維可止於我們這一代。

怎樣定義為「好」或許就是香港前進不前和拉扯的地方。「興」的方向似未有共同基礎和認可──走向國際化還是東亞化?可持續經濟靠內需抑或外需?或是雙管齊下?搶人才是哪裏的人才?《施政報告》方針出台,其重點不少報道已覆蓋,不詳述;但民調有相應反映:「Yahoo民調」指約8800個參與者中,近三成人給予0分、平均分2.72(10分為滿分﹞;「01研數所」指1344個回應中,四成給予1分(最低分)、平均分3.4(10分為滿分);香港民意研究所指681份回應中,滿意淨值為負6個百分點、平均分為44.4分(100分為滿分)。

筆者並非想唱衰香港,令特首感到「痛心」,而是關注政府未肯看清現狀、民心和民情,與在地港人愈走愈遠。當然,永遠有市民是政府的忠實支持者可讓報章報道,但仍未能更貼近核心問題:尋找共同基礎。那些老掉牙的形象工程和欠缺靈魂的發聲機,香港市民一早看穿,不吃這一套。當然,筆者亦有觀察到很小部分官員有心有力,值得肯定。

零和思維 不利合作

純粹建基於法律的基礎和信任是軟弱的。零和思維非合作基礎──例:早前筆者跟18個不同背景的團體就施政報告諮詢約見政策組,會面前一日被取消。個人認為,此舉確不利建立民心相通,把願意貢獻社會建言的人拒諸門外,不利塑造良政善治新氣象,阻礙釋放團體的活力,讓合作邁進舉步維艱。習近平在上年七一講話中提及「只要熱愛香港這個家園,只要遵守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法律,都是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都可以出一份力、作一份貢獻」;以行動和結果看來,想為香港出一分力,亦不是你想便可以。言語上說是要建設家園,實際上是破壞信任基礎。但筆者更為擔心的是,這種零和思維對願意踏出一步的人不利;長遠亦不是在塑造一個有利合作和建設的社會環境。最近,筆者在閱讀賽局理論(1944年馮.諾伊曼與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以了解建立互信和不信任環境的分別。當經濟、公共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愈來愈難整合時,我們需要鼓吹的是合作博弈,增加交流以創造雙贏局面,否則不信任演化(The Evolution of Mistrust)會愈演愈深。誰會想跟一位只說「責任只在對方」、「你應研究自己點解出現問題」、「你可為我付出什麼,而不是我可為你貢獻什麼」的人合作啊。

開始討論你認為對港真正重要的話題

當討論都不是如何針對香港現况解決問題,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題──既不會影響自身利益,又可從中「搵着數」:自己如何可提早退休、怎樣「賺夠錢」就走、犧牲本港利益下上位,香港下一步該如何走?「關我咩事?」做下樣就得。一邊廂,政府推廣一帶一路、東盟發展、大灣區融合;另一邊廂,沒有相關利益的人不大信奉和參與經濟上的大方向和發展。這形成了膠着狀態,你有你做我有我做,香港難以組成足夠力量在經濟上起飛。誰會樂見這種狀况?

那麼,我(們)可做什麼?就是,開始討論你認為對港真正重要的東西。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秀青]

繼續閱讀
贊助商